11月26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其中,“教育”一词被提及了29次。“十五五”时期,北京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起来看——

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部分提出 ——
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
在“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部分提出 ——
持续加强国际交往中心能力建设。吸引更多国际友人来京学习工作生活,不断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
加快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能级。建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服务保障高校、科研院所等基础研究需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人才聚集地。瞄准科技前沿,建设高水平国际科技期刊。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部分提出 ——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顶尖学科发展,深化部市协作,加强高校资源统筹共享。分类推进市属高校改革,优化学科布局,鼓励特色发展,加快建设理工农医类等高校新校区。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协同育人,推动高教园、大学城产教融合发展,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国家学院建设,探索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贯通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医师科学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加强海外引进人才、重点产业专项人才支持,优化人才服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大普惠性服务保障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办好全球创业者峰会、中欧人才论坛。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强教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优质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数智化。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部分提出 ——
深化经济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探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设立科研类事业单位,探索在部分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管理。
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首都文化繁荣发展”部分提出 ——
用好首都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优势,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服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加强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建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丰富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鼓励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支持实体书店运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京城”。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品质。”部分提出 ——
积极促进就业与增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健全就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稳定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
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发挥育儿补贴政策、生育保险制度等作用,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科学育儿指导。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满足“小小孩”托育需求。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和权益保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以实践为特色的“大思政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强化素质教育,丰富科学、体育等内容,巩固“双减”成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进托幼一体化优质普惠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均衡发展,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积极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实行新型集团化办学长链条贯通培养模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等教育适应人口变化扩容提质,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数量。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和培育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办好继续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持续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建设学习型城市。
加快建设健康北京。加强儿科、老年医学、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围绕学校、托育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领域食品安全,稳妥推进集中供应。
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确保首都安全稳定。”部分提出 ——
深化首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筑牢人民防线。
延伸阅读
未来五年,首都教育将聚焦“系统性跃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就本市“十五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进行解读,一起来看!
“调整小升初、初升高等节点的‘分水岭’效应,使其转变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起跳板’和‘助推器’。”
北京将大力推进纵向贯通的新型教育集团化办学,调整小升初、初升高等节点的“分水岭”效应,使其转变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起跳板”和“助推器”,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的培养效率,实现减负增效。在新型集团化办学的内部,空间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等将实现更高效地统筹与流动。例如在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等学科上可以尝试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贯通,推进课程创新。
“ 新域新质意味着教育供给将超越校园围墙。 ”
未来五年将积极探索并培育“新域新质”教育新生态。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供给将超越校园围墙,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可能从学校操场延伸至社区公园的“跑团”;科学教育的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引入更多社会化的科普基地和实践项目。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将更多地走出传统课堂,进入产业一线和真实科研场景,让学生见到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老师,“做真研究、解决真问题”。
“ 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十五五”期间,北京将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将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托幼一体化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更加关注0-3岁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高等教育阶段,将更加注重提升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继续深造的比例,加强硕士、博士点建设,使其更好契合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学科专业设置将实施动态调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北京市重点产业和发展方向,确保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 让大学和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下沉。 ”
北京将体系化推进科学教育“加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加法”并非简单增加课时或活动,而是进行体系化重构,例如,在中考改革中,化学、生物等科目笔试的调整,意在“减下去死记硬背那些‘低端产能’,增加的是动手实验教学和创造性的试验活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将实施“沃土计划”,旨在深耕9年至12年的基础教育沃土,让大学和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下沉,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更早、更连续的滋养,使其能够“脱颖而出”。
“明年将推动40万场‘班超’联赛,让每一个孩子真正动起来。 ”
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效,必须体现在学生的真实成长和实际获得上,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将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切实改善、学习兴趣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增强。明年将推动北京中小学40万场“班超”联赛,“人人参赛、班班参与”,让每一个孩子真正动起来。
来源:现代教育报综合自北京发布 北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