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粮食领域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违法获取我国大豆、玉米、水稻种子等农作物基因数据,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11月3日,国家安全部发布了《斩断田间窃密黑手!》的文章,引起社会反响。
为什么亲本种子如此神秘?为什么向境外卖亲本种子会受到刑罚?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的解读,为我们揭示了亲本种子背后关乎国家农业命脉的核心价值。

(图源:视觉中国)
“冠军”的“父母”与“模具”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里,种地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会从收获的粮食中挑选最好的,留作来年种子。然而,在现代农业中,农民们,特别是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户,每年都需要向种子公司购买全新的种子。
首先要明确的是,亲本种子并不是农民直接播种到大田里收获粮食的种子。
他们购买的,是被称为“杂交种”(F1)的“混血冠军”。而创造这些“冠军”的“父母”,就是我们今天要揭秘的主角——亲本种子。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农民种下的高产玉米(杂交种F1)是奥运冠军,那么“亲本种子”就是这位冠军的“父亲”和“母亲”。
赵久然说:“亲本是指在杂交种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父本和母本(或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等)。”育种家们(种子公司)的工作,就像是“基因红娘”。
这些亲本本身都是“纯系”,如同精确的模具。“此外,亲本也指用于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材料。”赵久然说,例如,在小麦等常规种的育种中,科学家需要选取两个具有优良性状的材料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而后从其后代中选育出全新品种。
“因此,亲本种子是用于培育新品种或繁殖杂交种子的核心遗传材料。”赵久然表示,“它是所有后续品种的源头和基础。掌握亲本就相当于掌握了种源的核心。”
为什么“好种不能留”?
既然亲本种子本身可能并不完美,为什么非要用它们杂交呢?
这就是“杂种优势”的魔力。当两个纯粹的亲本“联姻”后,它们“产下”的F1代(杂交种)会表现出“1+1 > 2”的效果,将父母双方的优点集于一身,变得产量更高、抗性更强、长势更整齐。我们熟知的杂交水稻,就是利用这一原理的典范。
这里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既然F1代这么优秀,农民为什么不能把收获的F1粮食(比如玉米粒)留下来,第二年再播种呢?
答案是:“性状分离”。
F1代是“混血冠军”,它的基因是“杂合”的。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如果让F1代自己“结婚”产生F2代(农民自留的种子),它的后代会发生严重的“性状分离”,变得“乱七八糟”:高矮不一、产量暴跌、抗性消失。“杂种优势”荡然无存。
因此,为了保证100%的“冠军”表现,农民必须每年都重新购买由“亲本”首次杂交产生的F1代种子。
为何私卖亲本是重罪?
现在我们明白了,F1杂交种的优秀,完全依赖于“父母”——亲本的优秀组合。
对于种子公司来说,培育一对优异的亲本组合,需要育种家们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筛选、提纯。因此,亲本种子是种业公司的核心机密,更是国家的“农业芯片”和核心种质资源。
这直接回答了“为什么私卖亲本会危害国家安全”这一核心问题。
赵久然表示:“亲本种子一旦外流,别人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复制扩繁,并可无限量地制出所需的杂交种子。”
这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一方面是侵犯知识产权。 这是对育种者十几年心血的公然窃取。“将亲本私自送往境外,是严重的侵权行为,侵犯了育种者的知识产权,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商业利益。”
另一方面是危害国家安全。赵久然强调:“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造成了国家核心种质资源的流失,危害国家利益。”这如同将一个国家最先进的芯片设计图拱手让人,将使我们在农业科技竞争中陷入极端被动,给国家农业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正因如此,我国对于亲本等种质资源的出境,有极其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不仅是处于保密阶段的亲本,即便是已经审定推广的杂交种子,其出境也受到严格限制(例如许多重要杂交种子审定后5年内禁止出境),以防最新科技成果被轻易获取。
小小一粒亲本种子,上联着复杂的遗传学原理和育种家的毕生心血,下系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它不是普通的“种子”,而是承载着核心遗传信息的“芯片”。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我们农业的未来。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加大对我国粮食领域渗透力度,窃取我国核心科研情报,对我国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与粮食安全造成危害。
国家安全部提示,广大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有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可疑线索,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者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