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热水,是刻在我们中国人DNA里的习惯。
天气一冷,无论男女老少,上班族还是学生,保温杯就是人手一个的标配。
冷天来上一口热饮,那叫一个舒服!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杯子,如果用的不对,不仅可能带来健康风险,还会暗藏安全隐患......
热水进,毒水出!这种保温杯别买
会引发健康问题的“夺命”保温杯属于不合格的“三无”产品,通常有这些特征:
没有产品说明书,质量证明等:简单包装,产品无参数说明(内胆材质、配件材质等信息);杯子价格低,质量差:杯内有臭塑料味,杯口边缘不光滑,外部材质手感粗糙。
这类保温杯容易有重金属超标的隐患,之前央视新闻曝光的一批“夺命保温杯”,就含有铬、锰、镍等重金属。
长期用来喝水就容易导致: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失眠、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情况,严重时会增加癌症及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
保温杯用不对,反变“定时炸弹”?!
先看几个案例,广东刘先生的小儿子每天都自己清洗保温杯,前两天将开水倒进保温杯后拧紧盖子摇晃了几下。只见保温杯瞬间爆开热气,瓶盖飞了出去,好在当时瓶盖没有对着人,没有伤人。
同样的保温杯爆炸事件也发生在了福建的一位女孩身上,她平常喜欢泡养生茶。大约10天前在保温杯里泡了枸杞,之后忘记喝了,那天在打开的时候保温杯突然爆炸了,眼球因为冲击力而破裂。

为什么好好的保温杯会突然爆炸?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保温杯内泡热水后爆炸,主要是因为热水在密封环境下会产生蒸汽,而摇晃后内里的压力会明显增加,从而让杯子爆炸。
而泡枸杞导致爆炸,是因为枸杞内有大量的营养,保温杯的缝隙、瓶盖等地方藏匿的细菌会吸收营养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泡的时间越长产生的气体就越多。密封的保温杯内压力不断增加,一旦杯盖被拧开,过大的冲击力容易让内里的液体喷涌而出伤人。
想要避免保温杯爆炸,在使用前最好先用热水预热倒掉后再装入热水,避免温差过大。
冲泡热饮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要长时间泡着。打开保温杯杯盖时,注意不要对着人,也可以反复小幅度开关杯盖释放内里的气体。
要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质量或者安全事故,那就要先搞懂保温杯是如何工作的。
保温杯是怎么保温的?
不锈钢保温杯是用于存放冷热水、饮料等液体(食品),具有保温功能,杯身(瓶身、壶身)采用不锈钢材料加工成型的真空器具,也称不锈钢真空杯。不锈钢保温杯的设计原理来源于一种化学实验器“杜瓦瓶”,该化学实验容器是1892年苏格兰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詹姆斯·杜瓦爵士发明的。
他使用双层玻璃,在其胆壁上涂满水银,并且将两层壁间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用来存储液态氧,达到了很好的低温恒温效果。不锈钢保温杯的设计正是利用了内外夹层抽真空、杜绝热力传递和对流传热的原理,以双层不锈钢金属冲焊制成的具有外壳和内胆的容器,再将中间的密封区抽成真空状态。简单地说,真空度越高,保温效果就越稳定。
不锈钢保温杯产品中不同材质应执行相应的国家标准。例如不锈钢保温杯的杯身(含内胆和外壳)为不锈钢,需执行GB 480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杯盖中的塑料和密封圈,需执行GB 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和GB 4806.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
什么样的保温杯才是好杯子?
既安全又保温的杯子一定要符合这3个标准,小伙伴们可以拿出自己的保温杯,一起来对照着看:
内胆材质,认准304或316不锈钢。304不锈钢属于食品级别,具有良好的耐腐性;316不锈钢属于医用级不锈钢,材质更轻便,耐腐性更高,优于304不锈钢。
配件材质,PP、PE、食品级硅胶等安全材料。这类材质耐热、耐腐蚀性强,不会存在受热后释放有害物质的情况,是保温杯配件的推荐材质。
符合保温标准保温杯的说明书上会有,国标《GB/T 29606 不锈钢真空杯》的执行标准(如下图)。

另外,大家还能这样测试保温性:保温杯装满热水后,旋紧杯盖,放置2-3分钟,用手摸摸杯身和杯底,如果发现有温热的手感,说明保温性能不够好。
要有良好的密封性,这也是保温杯的一个基础要求。可以在保温杯灌满水后旋紧杯盖,倒置几分钟,也可用力甩几下,如果没有渗漏的现象,表示密封性比较好。
保温杯不是万能的
网上有很多“爱因斯坦”,解锁了许多不锈钢保温杯的用法,比如:发酵酸奶、当饭桶、装冰淇淋......

更有甚者,利用它保温效果好,就把它当个移动小厨房使,闷粥、煮溏心蛋、煮面、煮虾等等,看似像个“万金油”工具,无所不能。然而,这些看似巧妙的做法都不建议!因为保温杯,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得多!虽然它的内胆通常采用耐腐蚀的304或316不锈钢,但并非就意味它能“百毒不侵”。
注意,不锈钢保温杯不是什么都能装。他的内胆应避免接触酸碱腐蚀性液体,保温杯也不宜盛装干冰、碳酸饮料等;不宜长时间盛装牛奶、豆浆、果汁、茶叶、中药等液体,避免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迅速繁殖,并且清洗不彻底会带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来源:央视新闻、生命时报、中国食品安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