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冬群
在父母的眼中,宝宝的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心。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他们的呼吸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呼吸道相对狭窄,调节功能也不完善,因此在面对感染、环境刺激或自身疾病时,更容易出现呼吸问题。很多时候,宝宝的呼吸异常并不会立刻表现为剧烈的咳嗽或呼吸困难,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信号提醒我们。正因如此,护理与观察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在早期察觉危险信号,往往决定了宝宝病情是迅速得到控制,还是发展到危及生命的地步。
为什么宝宝容易出现呼吸问题
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呼吸系统具有一些特殊性:他们的气道直径比成人小得多,一点点分泌物就能导致气流受阻;胸廓结构柔软,呼吸肌耐力差,一旦出现呼吸负担,容易迅速疲劳;再加上免疫功能尚未健全,遇到病毒、细菌感染时更容易发生肺炎、支气管炎。另外,宝宝还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告诉父母“我呼吸不舒服”或“我胸口憋闷”,只能通过表情、动作或哭声间接表现。因此,护理观察是他们最重要的“语言翻译器”。
呼吸不顺的早期信号
呼吸频率异常:新生儿的正常呼吸频率一般在每分钟40~60次,婴儿大约30~40次/分钟。如果发现宝宝呼吸明显快于平时,或者频繁出现呼吸暂停(超过20秒),都要高度警惕。
呼吸用力的表现:当宝宝呼吸费力时,常会出现鼻翼翕动、口周发青、胸骨或肋间的凹陷,吸气时胸廓软组织明显被“拉下去”。这些都是提示宝宝正努力维持呼吸的信号。
声音的变化:如果宝宝呼吸时出现喘鸣、哮鸣音,或伴有明显的“咕噜声”,往往提示呼吸道部分堵塞或有分泌物堆积。
面色与精神状态:缺氧最典型的信号之一就是面色改变,常表现为口唇、指甲发绀。与此同时,宝宝可能精神萎靡、不愿吃奶,甚至嗜睡或烦躁。
伴随的其他症状:呼吸异常常伴随发热、咳嗽、呛咳、呕吐等表现。虽然这些不一定都是危急情况,但一旦结合呼吸困难,就需要及时就医。
护理中如何做到“提前发现”
学会观察呼吸节律与频率:父母可以在宝宝安静睡眠时,数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并注意是否规律。有时宝宝会有短暂的呼吸暂停,如果时间过长或伴随发绀,应立即就医。
关注吃奶和哭声的变化:吃奶是宝宝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动。如果吃奶时频繁停顿、吸吮无力,或者哭声突然变弱,都可能是呼吸不畅的信号。
注意夜间表现:夜间呼吸问题容易被忽视。若宝宝睡觉时打鼾明显、呼吸断断续续,或常因呼吸不顺惊醒,需要引起警惕,可能与呼吸道阻塞或腺样体肥大等问题有关。
环境与体位护理: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有助于减轻呼吸道负担。宝宝呼吸不顺时,适当抬高上半身,也能帮助减轻呼吸困难。父母要避免被动吸烟环境,因为二手烟对婴儿呼吸道的损害极大。
善用直觉与经验:护理不仅是看数字和症状,很多时候父母的直觉最为重要。如果你觉得宝宝呼吸“不太对劲”,即便没有明显指标,也应该尽快寻求医生评估。
常见疾病与呼吸异常的关系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常引起鼻塞、呼吸不畅,宝宝会张口呼吸,但如果伴随喘息或呼吸费力,就需警惕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婴幼儿,早期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很快可能出现明显呼吸困难。
肺炎:典型表现是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精神差、拒奶,需要尽早就医。
先天性心脏病或呼吸道畸形:部分宝宝从出生起就存在呼吸异常,护理中更需要细心观察和定期复查。
从“早发现”到“防患于未然”
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灰尘和过敏原;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宝宝频繁接触病人;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遇到季节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受凉。这些日常措施虽然看似琐碎,却是保护宝宝呼吸系统健康的基础。
宝宝的呼吸问题,往往不在一瞬间爆发,而是通过一个个微小的信号逐渐显现。护理人员和父母就是宝宝的“守护者”,要学会读懂这些无声的提示。呼吸急促、鼻翼翕动、口周发青、吃奶困难,这些看似细微的表现,其实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只要我们足够细心,提前发现危险,就能为宝宝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呼吸是宝宝最本能的动作,也是生命最基本的节奏。守护好这份节奏,就是守护宝宝的健康和未来。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