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教活动 正文
探营花园式北京科学中心
2025-10-15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3741

地处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是一座面向公众的大型科普场馆。它不仅拥有约1.9万平方米的室内展教空间,其户外绿化空间也达到了近1.9万平方米。2025年,北京科学中心对户外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全面升级为“花园式北京科学中心”,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正式向公众开放。10月14日,十余位媒体记者走进这里,在中心科技文化部体系建设项目主管王云翔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科学漫步”。

一草一木,皆是会呼吸的课堂

“我们以‘一轴两环、三生四季、二十四景’为空间脉络,以二十四节气为时序线索,设计了这条户外科学教育路线。”王云翔介绍道,“它与主展馆‘生命、生活、生存’的主题相呼应,并融合了自然景观、科技文化和北京地域特色。

在这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再是书本上孤立的图片,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命实体。“为什么叫‘蜡梅’而不是‘腊梅’?”“立春”节气点的一块展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展板解释了蜡梅得名是因花瓣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同时清晰展示了花的结构。

这种“边走边学、边看边思”的体验贯穿始终。在“惊蛰”节气点的长椅旁,题为“连翘和迎春花有什么区别?”的展板引人驻足阅读;移步“春分”节气点,“为什么海棠开花后颜色变淡?”的疑问在展板上找到了答案;而在“清明”节气点,不仅能了解“丁香花为什么这么香?”的科学原理,还能通过阅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吴静团队的研究故事,切身感悟“求实、创新、协同”的科学家精神。

“这些问题,都是向公众征集而来的科学‘迷思’。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紧扣科学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生命科学,带领大家挖掘背后的科研历程,用科学方法解答迷思,感悟科学家精神。”王云翔介绍到。

节气中学知识,互动中涨本事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藏于水汽、物候、天文、气温四个维度中,等待观众去发现。

漫步至“雨水”节气点,两个透明的模拟展箱清晰地展示着水滴渗入不同地层的旅程。一旁的展板则用生动的图示,解释了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增多的科学原理。

名为“秋斑斓:紫菀花园”的科学装置,对应“处暑”节气,以秋季盛开的紫菀为背景,高低错落的圆形展板模拟着北斗七星,与一旁的传统天文仪器圭表相映成趣。“这不仅再现了古人通过天文观测总结规律,确立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的历程,”王云翔讲解道:“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中的传承,以及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反哺。”

秋风拂过,梧桐叶沙沙作响。王云翔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黄叶,向大家展示:“这看似是叶子,其实是它的果实,上面这些小球才是种子。”“立秋”节气点的展板清晰地道出了中国梧桐与法桐、英桐、美桐在果实上的区别。

即便到了冬季,户外课堂也不会停歇。一棵形态独特的雪松引起大家好奇,它的枝干朝向与常见松树迥然不同。“这棵雪松曾因地铁施工导致根系受损,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生长形态。”一旁的展板不仅分析了雪松独特的形态成因,还引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研究果树“根系密码”的科学故事。

此外,生存教育还围绕北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展开,帮助青少年建立生存意识,培养其面对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必要技能。

对应着“小暑大暑”节气的科学装置“夏安汛:水系防汛图”,将北京主要水库与水系地图转化为一幅可触摸的巨型教具,让人能在“玩中学”。

沿途,一系列互动展项吸引大家亲身尝试。钢板琴被敲击出清脆的音阶,体验者在聆听中感悟声学原理;快速摇动“会飞的小鸟”装置,视觉暂留现象让静态图像“飞”了起来。“我们的户外展项追求‘一物多用’,既是科普载体,也是休憩设施,让科学触手可及。”王云翔说。

百木成库,万众享宴

目前,园区内已有乔木51种约375棵,灌木9种,藤本植物6种,地被植物约34种,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生命教育资源库。同时,7处融合生活与生存教育的科学装置正在建设中,未来将与现有内容共同构成更完整的“三生”教育体系。

据悉,花园式北京科学中心正在研发“自然绘·知科学”教育体系,已经开发了4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活动,三门探究实践类营地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加入讲解团队,带领观众在四季流转中品味科学文化。活动已经开展了62场次,参与人次已经超过167万。

链接:活动预告

10月18日,北京科学中心将开展《跟着种子去旅行》、《探秘果实前身》两场户外科学教育活动。

(图源:北京科学中心)

《跟着种子去旅行》活动通过观察槭树、紫薇和石榴来探究种子传播的不同方式。植物为了将种子传播更远进化出了无数的技能,有带着“小翅膀”随风飘摇的槭树,为种子“风力传播”创造了条件;有加装了弹射系统的紫薇,压力变动力将种子快速弹射出去,属于“自力传播”;还有甜美多汁的石榴,用果实吸引鸟类食用,助力种子散播到远方生根发芽,属于种子的“动物传播”。通过观察、归纳、实践,学生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去探索、去体验大自然。

《探秘果实前身》活动通过对比来研究花与果之间的关联,通过蜡梅认识一朵花的结构;通过流苏引发真果与假果的疑问;通过石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蛛丝马迹;一步一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提升科学思维。

来源:北京科技报

文并摄:记者 吴洣麓

摄影:王芃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推荐阅读
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科学中心主场活动有哪些精彩内容?来,一起探索这场科普盛宴
2024-09-14 北京科技报
北京科学中心
2022-08-03
全国科普日精彩纷呈,北京科学中心来了
2018-09-26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