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利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不同于“发作即治”的急性病,慢性病更像是长期的“慢性困扰”,它们发展缓慢、病程漫长,却可能在某个阶段突然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在这种背景下,全科医生所发挥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慢性病需要“个性化”管理
慢性病看似常见,但每位患者的病情却各不相同。以高血压为例,同样是血压升高,有人仅在清晨波动明显,有人则是在夜间升高;有的人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有的人则无其他基础疾病。这些差异决定了慢性病不能只靠“标准处方”来应对,而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及心理接受程度,制定个体化的管理策略。
全科医生如何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全科医疗体系中,管理慢性病的第一步是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基础。医生不会仅凭血压数值开药,而是结合问诊、查体、病史、家族遗传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判断健康风险。比如,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测血压,医生会进一步了解其是否吸烟、饮酒、锻炼,以及有无心脑血管家族史和情绪问题,通过这些信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这个患者是“单纯性高血压”,还是存在多种慢性病并存的“高危人群”。这样的评估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持续更新的过程。
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管理方案:关键在于“贴近生活”
全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实际可行的目标。例如,对于体重超标的糖尿病患者,目标可能不是“立刻减重10公斤”,而是“一个月减1公斤,逐步养成每天步行30分钟的习惯”。饮食方面,医生会指导如何搭配膳食、减少油盐、选择低糖水果,而非简单地禁止某类食物。服药方面,如患者常忘记吃药,医生会建议结合作息时间设定提醒;如出现副作用,也会及时调整药物类型或剂量。真正的个性化方案,是融入患者日常生活的健康干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强制命令。
监测和随访:全科医生的“常规动作”,患者健康的“安全网”
慢性病管理不是“一次就诊、开个药”就结束了,而是需要持续的监测和随访。全科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安排定期复查,比如每月测一次血压或血糖,每三个月做一次体检指标检查,或半年复查一次心电图等。这种长期随访机制,不仅能动态了解病情控制情况,还能及时发现用药不良反应、生活习惯反弹、心理状态变化等问题。在与患者的长期互动中,医生更能建立信任关系,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也更容易将健康观念内化为行动。
患者自身的主动参与,是慢病管理成功的关键
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往往直接决定治疗效果。全科医生除了开药、随访,更重要的是引导患者“掌握自己的健康”。包括学会如何测量血压、血糖,如何记录每天的饮食与体重,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以及在需要时主动就诊。医生会指导患者如何合理运动,比如推荐合适的步数、活动强度,并帮助患者建立可持续的生活节律。面对长期患病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全科医生也会提供心理支持,必要时转介至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提升心理韧性。
全科视角下的健康管理,是“一个人一份计划”的理念实践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身体、家庭、职业、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面对慢性病时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全科医生从整体出发,从社区出发,从日常生活出发,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路径。在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不是“发药机器”,而是一个健康顾问、一个陪伴者、一个风险守门人。他们用细致入微的服务和持续不断的关注,让个性化健康管理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慢病患者的生活中。
慢性病虽然难以根治,但通过科学、持续、个性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控制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全科医生所承担的,不仅是开处方、查血压,更是推动健康管理从“看病”向“防病”“管病”转变的重要力量。健康管理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条路上,有专业医生的陪伴,也需要每位患者的自我投入。真正的个性化慢病管理,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双向奔赴,是医疗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之道。
(单位:灵川县大圩镇中心卫生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