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川
心脏,这台人体最重要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为全身输送生命之源。在众多心脏疾病中,有一种被称为“大心脏,力不足”的疾病正悄然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扩张型心肌病。这种疾病会使心脏如同一个逐渐失去弹性的皮球,虽然越来越大,但收缩能力却日渐衰弱,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了解这个“沉默的杀手”,对每个人的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心脏变成“软皮球”——疾病机制揭秘
健康心脏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泵,收缩时左心室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泵向全身,舒张时静脉血回流到右心房。这个过程依赖于心肌细胞的协调收缩和良好的心室壁弹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心肌细胞逐渐失去正常的收缩蛋白结构,细胞间连接松散,导致心肌收缩力显著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输出量,启动了一系列“代偿机制”。心室开始扩张以容纳更多血液,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试图增强收缩力,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释放更多儿茶酚胺类激素。然而,这些看似“聪明”的代偿反应实际上加速了疾病进展。扩张的心室壁张力增大,耗氧量急剧上升;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进一步损害心肌细胞;心室重构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形成恶性循环。
多重因素的“完美风暴”
遗传因素占据重要地位,约30%~4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目前已发现超过60个相关基因突变,其中以编码心肌收缩蛋白、细胞骨架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最为常见。这些基因缺陷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疾病发生的“内在驱动力”。
感染性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病毒性心肌炎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原因,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毒不仅直接损害心肌细胞,更危险的是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心肌组织,造成持续性炎症和进行性心肌损害。
精准诊断:层层剥茧找真相
症状评估是第一步,患者常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心悸、晕厥等症状。然而,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
心电图检查虽然无特异性改变,但能发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厚等异常。胸部X线可显示心脏扩大、肺淤血征象。超声心动图是最重要的无创性检查,能够直观显示心室扩张程度、收缩功能减退情况,测量射血分数这一关键指标。正常射血分数应大于55%,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通常小于40%,严重者可低至10%~20%。
对于疑似病例,心脏磁共振成像提供了更精确的评估。这项检查不仅能准确测量心室容积和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评估预后。必要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以明确诊断,特别是怀疑特殊类型心肌病时。基因检测在有家族史的患者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更能为家族筛查提供依据。
综合治疗:重燃生命希望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需要个体化综合方案,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药物治疗是基础,心衰的药物治疗从最初的“金三角”发展到“新四联”,现在更是迎来了“五朵金花”时代,分别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sGC刺激剂),尽早多药联合治疗,减慢心室重构及心肌进一步的损伤。除此之外,利尿剂用于缓解水钠潴留症状,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器械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三腔起搏器改善心室收缩的同步性,适用于QRS波群明显增宽的患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够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是高危患者的“生命守护神”。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随着免疫抑制技术的进步,心脏移植的成功率不断提高,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
扩张型心肌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疾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的预后正在显著改善。早期识别、规范治疗、积极管理,让更多患者重新点燃生命希望,在与疾病的抗争中活出精彩人生。
(单位: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