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微创也要微心:消化内镜检查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2025-04-1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3366

撰文/张薇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微创”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常被提及的词汇。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诊疗检查,人们对“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期待不断提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内镜检查正是这种理念的代表。胃镜、肠镜,甚至更先进的超声内镜、胶囊内镜,都以其直观、精准、相对微创的特点,成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微创”并不等于“零风险”。任何一种医疗行为,尤其是侵入性的操作,都可能带来并发症或意想不到的风险。消化内镜检查虽然常见,但它背后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正确认识这些风险、了解风险管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微创更微心”。

消化内镜:窥探消化道的“窗口”

消化内镜是通过一根带有光源和摄像头的细长管道,进入患者的消化道,直观观察黏膜情况,并可在必要时进行取样或治疗。根据进入部位的不同,常见的有胃镜(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镜(观察大肠和末端回肠),以及小肠镜和超声内镜等。

与传统影像学相比,内镜最大的优势在于直视下观察病变,既能看到病灶的细微形态,还能进行活检,甚至实施息肉切除、止血、扩张等治疗。它既是诊断工具,又是治疗手段。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或疾病评估中接触内镜检查。

但与此同时,人们常常忽略了一点:内镜并不是“轻轻一探”。它需要经过咽喉、消化道的自然腔道,甚至进入深处,在过程中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刺激和干扰;若遇到患者特殊体质或合并疾病,则可能引发意料之外的风险。

内镜检查的潜在风险

与操作相关的机械性损伤:虽然内镜检查属于微创操作,但在进入口腔、咽喉及胃肠道时,难免会对黏膜产生刺激。最常见的是黏膜擦伤和少量出血,多数情况下可自行止血,但凝血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出血可能更明显,需要额外处理。相对少见但更严重的风险是穿孔,即消化道壁被器械穿破,内容物进入腹腔或纵隔,引发感染。穿孔多发生在治疗性操作中,如息肉切除、黏膜切开或扩张时。

与药物及麻醉相关的风险:不少人为了减轻不适,会选择无痛胃镜或肠镜,这意味着需要使用镇静或麻醉药物。虽然能让检查过程更舒适,但也带来一定风险。最常见的是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变慢或暂时停顿,尤其在老年人、肥胖者或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中更易发生。另一类风险是过敏反应,轻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重者则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

与感染相关的风险:虽然内镜检查严格消毒,但在个别情况下仍可能发生感染。尤其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肿瘤化疗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或者耐药菌携带者,感染的风险更高。常见表现可能是检查后出现发热或局部炎症反应。

与个体差异相关的风险:并非所有人都能以同样的安全程度接受内镜检查。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往往决定了风险的高低。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插镜时容易因为紧张或刺激引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若在检查前未能有效控制血压,也可能因应激反应导致血压骤升;凝血功能异常的人在进行活检后更容易出血。

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除了身体上的风险,心理反应也不容忽视。很多人对胃镜、肠镜心存恐惧,光是想到要吞下一根管子,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在紧张状态下,人体会分泌更多应激激素,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严重时可能诱发心绞痛或短暂晕厥。对部分呼吸功能差的人来说,过度紧张还可能加剧呼吸困难。

风险的识别:如何做到早发现

术前评估是第一道防线:在安排内镜检查前,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这些信息能帮助识别高危人群。例如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的患者,需要评估停药或桥接治疗的可行性;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要提前请麻醉科或心内科会诊;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选择非麻醉方式或采取特殊预案。

术中监测是安全的核心:在检查过程中,护士和麻醉医生会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现指标异常,能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比如呼吸减弱时给予供氧,心律失常时暂停操作并处理。

术后观察不可忽视:内镜检查结束后,患者需要在恢复室或病房观察一段时间。护士会关注有无胸痛、腹痛、出血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接受治疗性操作的患者,还需评估是否出现延迟性出血或穿孔。许多危险情况在早期发现时,可以通过内镜下止血或药物治疗化解,但若延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风险的管理:如何降低隐患

医疗团队的规范操作:任何一台消化内镜检查,看似常规,却必须建立在严谨的规范操作之上。医生要把握插镜的力度和角度,避免在进入食管、胃或肠道时对黏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护士要做好器械的准备与消毒,确保无菌操作。麻醉医生则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合理调整镇静药剂量。

个体化方案的制定: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差异巨大,风险控制不能“一刀切”,而需要采取因人而异的检查方案。比如,凝血功能异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必须在检查前停药或通过药物桥接纠正异常,以降低出血风险。心肺功能较差的人群,则应选择在麻醉监护条件更完善的环境下完成操作,必要时还需心内科或麻醉科会诊。对于特别紧张或耐受性差的患者,可以尝试胶囊内镜等替代方式,既减少痛苦,也避免潜在危险。

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很多人对胃镜、肠镜心存恐惧,往往把不适感想象得比实际严重得多。术前,医护人员若能耐心解释检查的过程、注意事项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就能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缓解紧张情绪。良好的沟通还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使操作更顺利。例如,告诉患者“检查大约需要几分钟,过程中若不适可以及时示意”,这类简单的信息,往往能降低心理应激反应。

并发症的快速处理预案:再完美的操作也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十分必要。医院应随时准备好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止血药及氧气、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医生和护士也必须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熟悉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流程,确保第一时间处理。

大众如何正确认识消化内镜

很多人因为害怕风险而抗拒胃镜或肠镜,这其实是对内镜的误解。真正的危险在于因恐惧而延误了疾病的诊断。早期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往往只有通过内镜才能被发现。若因担心风险而拒绝检查,错过早期治疗机会,反而是最大的风险。

因此,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要认识到内镜的潜在风险,也要相信医学团队的规范管理。绝大多数情况下,内镜检查是安全的,尤其在正规医院进行时,其风险远低于不检查所带来的疾病威胁。

从“微创”到“微心”:医疗与人文的结合

在医学中,“微创”不仅仅指小切口、损伤少,更包含了对患者身心的悉心守护。消化内镜检查在医生眼里或许只是常规操作,但对患者而言,却常常伴随陌生与紧张。此时,医护人员的一句解释、一份安慰,就能有效缓解焦虑,让患者放松,从而减少因紧张带来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风险。可以说,安全并非只依靠技术,关怀同样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微创”,应当既体现在操作上的轻微损伤,也体现在医护团队“微心”的细致关怀中。

消化内镜是现代医学的利器,它让无数早期病变得以发现并及时治疗。但它并非没有风险。认识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既需要医学的科学,更需要护理与沟通的人文。对患者而言,勇敢面对检查、积极配合医护,是自我保护的重要一环;对医护而言,规范操作、严密监测、用心守护,是微创理念的真正体现。当微创与微心并肩前行,消化内镜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真正成为患者健康的“守护者”。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省市:上海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推荐阅读
什么是房间隔缺损?微创介入治疗帮你“补心洞”
2025-04-21 北京科技报
胆结石真的只会“悄悄疼”?腹腔镜微创带来的安全选择
2025-04-14 北京科技报
碘-125粒子植入术:肺癌微创的新希望
2025-04-14 北京科技报
达芬奇机器人:妇科手术的“微创小能手”
2025-03-24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