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贞
“昨晚又只睡了三个小时”——这句话在都市人群中越来越常见。有人觉得失眠只是小事,顶多白天犯困;但凌晨三点盯着天花板时,你是否想过:那些熬走的睡眠,正在悄悄改变大脑的状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睡眠与大脑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密切,长期失眠对大脑的损伤,可能藏在记忆衰退、情绪失控甚至认知下降的背后。
一、睡着的大脑:不休息的“清理工”
人睡着时,大脑其实在进行一场“大扫除”。2013年,美国科学家发现,睡眠状态下,大脑内的脑脊液循环速度会加快,像海绵吸水一样带走代谢废物——其中就包括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这种蛋白在清醒时不断产生,若夜间不能及时清除,就会在脑内堆积,慢慢破坏神经细胞间的连接。
这就像家里每天产生垃圾,若长期不清理,灰尘杂物会越堆越多。研究显示,连续一周睡眠不足(每天少于6小时),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效率会下降30%。而长期失眠的人,老年后患痴呆的风险比睡眠充足者高出2~3倍,这正是大脑“排污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的结果。
睡眠还能帮大脑“整理记忆”。白天经历的碎片信息会在深睡眠阶段被筛选、归档,就像电脑的“磁盘整理”。熬夜后总觉得记忆力下降,正是因为大脑没完成这项工作——那些重要的会议内容、新学的技能,可能在混乱的神经信号中被遗忘。
二、失眠如何“啃食”大脑功能
连续数晚失眠后,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变得易怒、注意力涣散,这其实是大脑功能在发出预警。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情绪调控,而睡眠不足会直接抑制这个区域的活动,就像给大脑的“指挥官”蒙上了一层雾。
实验显示,一晚没睡的人,注意力持续时间会缩短一半,简单计算的错误率增加40%,这和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08%时的状态相似——相当于酒驾的标准。长期如此,不仅工作效率下降,意外风险也会陡增。更棘手的是,失眠会让大脑杏仁核(情绪中枢)过度活跃,明明是小事也容易暴躁或焦虑,形成“失眠-情绪差-更失眠”的恶性循环。
对青少年来说,睡眠不足的影响更深远。青春期大脑正处于神经突触修剪的关键期,深度睡眠能促进神经髓鞘的形成,让神经信号传递更高效。若长期熬夜,会导致记忆力发育滞后,甚至影响智商测试得分——有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少于7小时的中学生,数学成绩平均比同龄人低10~15分。
三、哪些失眠信号需警惕
偶尔因压力大失眠很常见,但以下情况可能意味着大脑在“报警”:一是连续两周以上入睡困难(躺下30分钟睡不着)或早醒(比平时早醒1小时以上);二是睡眠浅、多梦,白天头晕头胀,甚至出现短暂的记忆空白;三是一到睡前就紧张,担心“今晚又睡不好”,形成心理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睡眠需求”不同:成年人每天需7~9小时,青少年8~10小时,老年人虽有所减少,但也应保证5~7小时。判断睡眠是否充足的简单标准是:白天不依赖咖啡也能保持清醒,且情绪稳定、思维清晰。
四、给大脑“补觉”的科学方法
改善睡眠不能只靠安眠药,关键是帮大脑找回“生物钟”。试试固定作息——即使周末也在同一时间起床,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就像给大脑“错发白天信号”;可以换成阅读纸质书,或听白噪音(如雨声、风扇声),这些规律的声音能让大脑放松,就像给神经“按下慢放键”。
若躺下半小时仍没睡意,可以起身到昏暗的房间做些简单活动,直到有困意再回到床上——这能避免大脑把“床”和“失眠”绑定。白天适度运动也很重要,每天快走30分钟能增加深睡眠时长,但要注意睡前3小时别剧烈运动,否则反而会让大脑兴奋。
对长期失眠者来说,别把“必须睡够8小时”当成压力。有时过分关注睡眠时长,反而会加重焦虑。可以告诉自己:“闭目养神也是休息”,这种心态调整往往能意外改善睡眠质量。
大脑就像精密的仪器,而睡眠是它不可或缺的“保养程序”。那些熬过夜的凌晨,那些数着时钟度过的深夜,其实都在悄悄改变大脑的状态。与其等到记忆力下降、情绪失控才后悔,不如从今晚开始,给大脑一场真正的“修复觉”——毕竟,健康的大脑,永远需要充足的睡眠来滋养。
(单位:大邑望县中医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