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晨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科学的日常护理与规范治疗同样重要,能有效减少发作频率、减轻症状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从饮食调理到情绪管理,从症状监测到急性发作应对,掌握这些护理秘籍,才能让敏感的肠道重归安宁。
饮食调理是溃疡性结肠炎护理的关键环节,发作期时,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等,避免食用粗纤维和油腻食物;同时,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每天进食5~6餐。进入缓解期后,饮食需逐步过渡,保证营养均衡。可优先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等,以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南瓜、胡萝卜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需注意,牛奶可能会加重部分患者的腹泻症状,若饮用后出现不适,应停止饮用。此外,要避免食用辛辣食物,避免饮酒、喝咖啡。
生活习惯调整对稳定肠道功能至关重要。患者应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运动能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但需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打球)和腹部用力的动作(如举重),运动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注意腹部保暖也很关键,肠道对寒冷刺激敏感,受凉后易出现腹痛、腹泻,尤其秋冬季节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睡觉时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温暖腹部。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排便时不要久蹲、过度用力,以防加重肠道充血。
症状监测与用药管理是预防病情加重的关键。患者需密切关注排便情况,记录排便次数、性状(是否带血、黏液)、腹痛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评估病情活动度。缓解期若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每天超过3次)、粪便带血或腹痛加重,可能提示病情复发,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需遵医嘱。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氨基水杨酸制剂需长期服用维持缓解,不可自行停药;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发作期,需逐渐减量。注意观察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或血糖升高,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肠道菌群调节对肠道疾病康复有益,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这类制剂大多需在2℃~8℃冷藏保存,防止活菌失活;服用时用37℃以下温水送服,避免高温杀死益生菌;若需同时使用抗生素,服用时间需间隔至少2小时,避免抗生素破坏益生菌活性,影响调节效果。
心理护理在肠道疾病管理中同样重要。肠道功能与情绪密切相关,患者因病情反复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加重腹痛、腹泻等症状,日常可通过听舒缓音乐、15~20分钟冥想放松等方式缓解压力;家属需充分理解患者的不适,避免指责或过度关注病情,多陪伴交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此外,建议患者参加医院或公益组织的肠道疾病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治疗经验、分享康复感受,既能获取实用的护理技巧,也能减少疾病带来的孤独感;若情绪问题持续加重(如失眠、兴趣减退超过2周),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心理疏导改善情绪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长期管理疾病的信心,对稳定肠道功能、减少病情复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发作期的护理需格外精心。出现严重腹泻、腹痛时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腹泻频繁时要注意肛周皮肤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水轻轻清洗肛周,并用柔软毛巾擦干,涂抹护肤霜保护皮肤,避免肛周皮肤破损感染。若出现持续腹痛、高热、便血量大等症状,可能是重症发作信号,需立即就医,必要时住院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持久战”,饮食、作息、用药、情绪等每个环节都需细心把控。通过科学的日常护理,能有效减少复发次数、减轻症状严重程度,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记住,溃疡性结肠炎虽然难以彻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多数患者能实现长期缓解,让肠道重归安宁,享受健康生活。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医院,省市:河北省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