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宏超
心力衰竭患者因心脏泵血功能衰退,极易出现液体潴留或脱水,引发水肿、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精准记录每日出入量(摄入与排出的液体总量)是控制病情的核心手段,能帮助患者与医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降低住院风险。本文将系统阐述出入量记录的方法、工具及核心注意事项,助力患者建立科学管理习惯。
一、记录出入量的核心原则
1. 动态平衡是目标
急性发作期:出量需比入量多200~500ml/天,以快速减轻心脏负荷。
稳定期: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避免液体潴留或脱水。
特殊情况:如高热、大汗时,需额外增加500ml不显性失水(通过皮肤、呼吸散失的水分)。
2. 全覆盖记录
入量:饮水、食物含水量、输液、药物溶媒等。
出量:尿量、大便含水量、呕吐物、引流液、汗液(不显性失水)等。
二、记录工具与操作规范
1. 工具准备
入量测量:使用有刻度的水杯(精确至50ml)、厨房电子秤(称量固体食物后换算含水量)。
出量测量:量杯/尿壶(测量尿液、呕吐物)、电子秤(称重法计算腹泻便含水量)。
辅助工具:体重秤(每日晨起固定时间测量)、记录本(记录时间、液体量及备注)。
2. 操作步骤
(1)入量记录
每次饮水后立即记录,冲服药物的水需单独计量。固体食物(如米饭)称重后查表换算含水量;汤类、粥类直接用量杯测量。医疗操作如输液、输血由护士记录,患者需确认数值。
(2)出量记录
每次排尿后倒入量杯,记录总量。正常成型便按含水量20%~30%估算;稀便/水样便称重后换算(1g≈1ml)。呕吐物、引流液称重或用量杯测量;汗液按10ml/kg/天估算,高热时增加500ml。
(3)数据汇总
睡前统计当日总入量与总出量,计算差值(液体平衡=入量-出量)。若连续2天液体平衡为负值,需联系医生调整利尿剂剂量;若体重增加超过1.5kg/3天,提示可能潴留。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避免常见误区
误区1:忽略食物中的“隐形水”
很多固体食物含水量较高,易被忽视。例如100g苹果含水85ml、100g 米饭含水60ml,计算每日液体摄入时,需将这类食物中的水分纳入总液体量,避免过量饮水。
误区2:将茶、咖啡、酒类视为普通饮水
茶和咖啡含咖啡因、酒类含酒精,二者均为利尿成分,饮用后会加速尿液排出,可能加重身体脱水,尤其需限制液体摄入的人群(如心衰、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这类饮品,优先选择白开水或淡矿泉水。
误区3:仅记录尿量,忽略大便、汗液等出量
身体液体排出不仅包括尿液,还包括大便、汗液及呼吸蒸发的水分。仅关注尿量易低估总液体流失,导致补水不足,需综合评估各类出量,动态调整饮水量。
2. 特殊情况处理
腹泻:记录每次排便量及性状,稀便按含水量80%计算。
使用尿不湿:称重湿尿布,减去干尿布重量后换算为毫升。
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加湿时减少不显性失水估算量40%。
3. 饮食与药物配合
限盐:每日钠摄入量<2g,避免腌菜、加工食品。
利尿剂使用:遵医嘱定时服用,记录服药后尿量变化,避免低血钾(可食用香蕉、橙汁补钾)。
避免暴饮暴食:少量多餐,控制单次液体摄入量<200ml。
4. 监测与反馈
每日称体重:晨起空腹、排尿后测量,固定穿着衣物。
症状观察:记录水肿部位、呼吸困难程度、夜间憋醒次数等。
及时沟通:若液体平衡持续异常或体重骤增,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四、长期管理建议
建立记录习惯,固定时间记录,避免遗漏。家属协助老年患者或行动不便者完成测量与记录。每3个月复习一次记录方法,确保工具校准。避免因记录繁琐产生焦虑,可加入患者互助小组交流经验。
五、 结语
科学记录出入量是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生命线”。通过精准测量、规范记录、动态调整,患者可有效控制液体平衡,减轻心脏负担,降低急性发作风险。记住:每一次记录,都是对心脏健康的守护。坚持与医生密切配合,定能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单位:遵化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