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生态 正文
持续59天!华北雨季创64年来最长纪录!14个预报大模型经受考验
2025-09-1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9139

9月9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6-8月(主汛期)全国天气气候特征、9月中下旬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介绍中国气象局推进气象行业资源共享保障汛期服务的成效,发布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示范计划及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相关进展。

中国气象局召开9月新闻发布会

华北雨季长度和累计雨量均位列历史第一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黄卓介绍,今年雨季进程总体偏早,暴雨过程多,局地影响大,华北雨季长度和累计雨量均位列历史第一。

具体而言,主汛期(6月至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336.2毫米,较常年同期(331.7毫米)偏多1.3%;北京和内蒙古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华北雨季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雨季持续时长59天,较常年增多29天,与1973年和2021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长;累计雨量为356.6毫米,较常年(136.6毫米)偏多161.1%,创1961年以来的新高。

主汛期全国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与2024年夏季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14个天气预报模型参加实时预报示范

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预报预测司副司长魏东和中国气象局数据资源司副司长张洪政分别介绍了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示范计划,及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相关进展。

魏东表示,中国气象局于2024年6月启动了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示范计划,通过“模型-数据-产品-评估”全链条衔接,推动实现面向未来的预报模型与气象业务创新融合应用。

示范计划吸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国内外35家高校、企业和事业单位报名,经测试遴选,共有14个天气预报模型参加了实时预报示范。今年3月,各示范模型完成最终的迭代更新,并全面迎接今年汛期复杂天气的考验。评估显示,示范计划启动至今,伏羲、璞云、风乌、风清和盘古模型性能较好。

预计9月至10月为示范计划总结评估期,中国气象局将依据检验规范,组织专家对各模型先进性开展评审,对示范计划进行全面总结,并强化模型业务应用。

气象数据身份标识已发放超98万个

张洪政介绍,自开展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以来,中国气象局已发放气象数据身份标识98万多个,数据资源登记凭证8600余个,支撑各行业领域14万个应用场景。

气象数据身份标识,即客观记录气象数据流通各主体、全过程信息,并赋予其全球唯一的标识码,支持在线溯源核验数据质量、主体权益、合规状况等,致力于解决公共数据流通质量认定难、权益保障难、安全监管难等难题。

他表示,基于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中国气象局为数据持有者开通气象数据登记监管平台,支持各类型气象数据资源的快捷登记。只有通过严格质量检验、合规性校验的数据,才可以获得数据登记凭证,匹配气象数据身份标识。

目前,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现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套集制度、标准、技术、平台于一体的“气象特色”数据管理模式。这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带证流通”模式,不仅解决了数据流通过程中权属不清、信任缺失等关键痛点,更会打通气象数据从政府部门向各行业安全流动的通道,确保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这一创新机制将显著提升气象数据在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效率,推动形成气象数据市场化流通交易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时代公共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板,对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来源:北京科技报

撰文:记者 李晶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罗永浩吐槽西贝引大战!预制菜有没有你想的那么“坏”?
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课!覆盖1400多所学校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