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韩玉兰
在儿童科门诊里,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腿上长了成片的小红点,医生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家长往往第一反应是皮肤问题,以为只是“过敏起疹子”。然而,真正让医生担心的并不是皮肤表面的小红点,而是紫癜背后可能出现的肠道受累。如果处理不及时,孩子可能会出现剧烈腹痛,甚至发生肠梗阻、肠套叠或消化道出血。那么,家长如何在早期识别孩子紫癜合并肠道问题的信号?
紫癜到底是什么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小血管炎,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它的典型表现是在下肢和臀部出现不褪色的紫红色斑点或小片状出血点,触摸起来稍微隆起。这些斑点是皮肤小血管因免疫反应受损导致渗血的结果。大多数孩子的紫癜是自限性的,经过休息和对症治疗能逐渐缓解。但过敏性紫癜并不仅仅是“皮肤病”,它常常会累及关节、肾脏和消化道,其中肠道受累尤其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严重症状。因此,当孩子出现腹痛时,家长一定要警惕。
为什么紫癜会累及肠道
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病变不限于皮肤。消化道血管也会受到炎症影响,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甚至出血和水肿。当肠壁水肿严重时,肠腔变窄,肠蠕动受限,就可能出现肠梗阻或肠套叠。血管破裂时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皮肤上的紫癜是“看得见的信号”,而肠道受累则是“看不见的危机”。家长必须学会识别这种危机的早期表现。
警惕肠道受累的5个信号
腹痛持续且加重:轻度的腹痛在紫癜孩子中并不少见,但如果腹痛频繁、持续或呈进行性加重,就要警惕肠道血管炎症导致的水肿或出血。尤其是疼痛局限在腹部某一侧,或孩子因疼痛而蜷缩不动、拒绝进食时,提示病情不容忽视。
呕吐,尤其是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色:部分孩子会因肠壁水肿或胃肠道出血而出现呕吐。普通呕吐可能只是胃肠不适,但如果呕吐物中带有血丝或呈咖啡渣样,那说明出血部位可能在胃或小肠,需要立即就医。
大便带血或颜色变黑:大便中出现鲜红血液、暗红色凝块,或者颜色发黑、发亮(即柏油样便),都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表现。这种情况往往提示肠道受累已经比较严重,不能等。家长在日常观察孩子的大便时,应特别留意颜色和性状。
腹部可触及包块或明显胀气:当紫癜导致肠套叠时,医生有时能在孩子腹部触摸到一个条索状或肿块样的东西,孩子同时伴随剧烈阵发性腹痛和呕吐。即便家长摸不出异常,如果孩子肚子明显鼓胀、排气减少甚至停止排便,也可能提示肠梗阻。
精神状态改变:很多家长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孩子如果因腹痛而表现出精神萎靡、嗜睡甚至烦躁不安,往往是病情加重的信号。持续的剧烈腹痛或出血,会让孩子体力消耗过快,精神状态明显下降。
如何诊断和处理
当怀疑紫癜合并肠道受累时,医生会先进行体格检查,触诊腹部,观察有无压痛、包块或腹肌紧张;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看有无贫血,粪便潜血试验判断是否有隐性出血;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是常用手段,可发现肠壁水肿、液体积聚或肠套叠;必要时还会做CT或胃肠镜检查。
治疗上,轻度肠道受累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静脉补液、止痛、抗炎和保护胃肠黏膜等。如果出现明显消化道出血或肠套叠,可能需要住院甚至外科干预。总的原则是越早发现,越容易控制,预后也更好。
家长在家能做什么
在孩子已经确诊紫癜的情况下,家长的观察至关重要。除了按照医嘱用药和复诊,还要注意每天观察孩子腹痛的频率和性质;留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变化;记录孩子的饮食和精神状态;一旦发现上述5个警示信号,应立即带孩子就医,而不是自行等待。日常生活中应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紫癜本身并不可怕,但当它与“肚子痛”结合时,就可能隐藏危险。肠道受累是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孩子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家长若能掌握识别的“5个信号”——持续腹痛、呕吐带血、大便异常、腹部包块或胀气、精神状态改变,就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避免病情恶化。对医生而言,皮肤上的紫癜是提示;对家长而言,腹痛的警示更要牢牢记住。早期识别,及时就医,才能让紫癜不再成为孩子健康路上的障碍。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