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安眠无忧:中医如何帮助你缓解睡眠问题,重拾深度睡眠?
2025-04-0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1万

撰文/罗雪梅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失眠、浅眠、早醒等睡眠问题的困扰。很多人明明很累,却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有的人夜里频繁醒来,醒了就难以再次入睡。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还会对免疫力、心血管健康、心理情绪造成不良影响。在面对睡眠困扰时,除了西医的药物治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的调理方法。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调和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那么,中医到底是如何理解睡眠问题的,又能通过哪些方式帮助我们恢复高质量的睡眠?

中医如何看待“睡不好”

在中医理论中,睡眠是人体阴阳运行的重要体现。白天为阳,主活动;夜晚为阴,主静养。当阴阳协调,心神安宁,人就能自然入睡,睡得香、醒得早、精神足。

中医认为,影响睡眠的主要原因不只是“神经衰弱”,更多是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尤其是“心”“肝”“脾”“肾”这几大脏器的失调。心主神志,心神安则睡眠安,心火亢盛则容易烦躁、多梦、难以入眠;肝主疏泄,肝气不舒、肝火上炎时,容易情绪波动、入睡困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血不养心,也会影响睡眠;肾藏精、主水火平衡,肾阴虚易导致虚火上炎,表现为入睡难、夜醒频繁、心烦口干。

因此,中医治疗睡眠问题并不只是“助眠”,而是从调和脏腑、调节气血、安神养心等多方面入手。

常见失眠类型与中医调理思路

心肾不交型:表现为入睡困难、心烦易醒、腰膝酸软、盗汗、口干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或长期劳累者。调理上滋阴清热、交通心肾。常用药材如黄连、知母、柏子仁、酸枣仁等。

肝火扰心型:表现为情绪紧张、烦躁易怒、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多与工作压力大、情绪压抑有关。调理方向,清肝泻火、宁心安神。如柴胡、栀子、丹皮、龙胆草等。

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多梦易醒、疲倦乏力、记忆力差、面色萎黄。多见于思虑过度、饮食不规律者。调理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常用药材如党参、茯苓、龙眼肉、远志等。

痰热内扰型: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烦躁、口苦,多为饮食油腻、脾胃失调所致。调理用化痰清热、理气安神。如半夏、黄芩、竹茹等。

中医调睡的四大“法宝”

中药助眠:根据个人体质配伍中药,是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重要方式。相比西药安眠药,中药更注重调理根本,副作用小,不易成瘾。但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效。

针灸安神: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神门、三阴交、百会、安眠等,能有效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起到镇静、放松、助眠的作用。针灸常被用于短期睡眠问题的缓解,也适用于压力大、失眠发作期的人群。

艾灸与拔罐:艾灸能温通经络、驱寒散湿,适合体质虚寒或因寒凝导致的浅眠者。拔罐则有助于舒筋活血、调节气血运行,对改善肝气郁结型失眠也有一定帮助。

情志调节与作息调整:中医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思是说,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利于身体阴阳的自我调节。现代人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是睡眠问题的重要诱因。建议尽量避免熬夜,规律睡眠时间,睡前少用电子产品,多进行深呼吸、泡脚、听轻音乐等放松方式,也属于“中医调心”的范畴。

日常生活中的中医助眠小妙招

夜晚泡脚:用热水泡脚15分钟,水温保持在40℃左右,可加少许艾叶、薰衣草,有助于活血安神。

饮食调理:晚饭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可适量食用莲子、百合、红枣、酸枣仁等。

规律作息:坚持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养成“子时(23点前)睡觉”的好习惯。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睡前思虑过多,可以尝试冥想或缓慢呼吸训练。

睡不好,不只是“小毛病”,长期下去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找出睡眠障碍的根本原因,再结合药物、针灸、食疗等多种方法,温和而系统地调理身心,帮助人们恢复深度睡眠。如果你正被失眠困扰,不妨给中医一个机会。但也请记住,睡眠问题的调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急不来,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持之以恒地去改善。睡得好,才是真正的健康起点。

(单位: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推荐阅读
儿童睡眠问题与改善策略
2025-01-13 北京科技报
睡眠问题可能是神经疾病的先兆
2017-10-31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