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莲香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咳嗽、气促、喘息和胸闷,受季节变化、气候刺激、过敏因素及情绪波动影响。现代医学多从气道炎症与过敏机制解释病因,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认为其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以“肺脾两虚”型较常见。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受风寒;脾虚则生痰湿,阻碍肺气宣降,导致哮喘反复发作。
什么是“肺脾两虚”型哮喘
“肺脾两虚”型哮喘,属于中医“虚喘”范畴,常见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哮喘患者。其典型表现为气短乏力、声音低微、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咳嗽无力、痰多清稀,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这类患者往往体质较差,既容易因外感风寒诱发哮喘,又因内脏功能虚弱、痰湿内生而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需卫气护持,而卫气的来源,离不开脾胃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输。肺脾功能皆虚,就如一个门户未关、后勤无力的家宅,外有风邪容易入侵,内无气血生化保障,哮喘便容易反复难愈。
中医如何理解“固表”与“健脾”
“固表”意指增强体表防御能力,防止外邪侵入,常通过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的方式实现。对哮喘患者来说,“表”主要是指卫气系统,包括肺的宣发作用和皮毛腠理的开合调节。肺气虚则卫表不固,一遇风寒即引发哮喘,因此,增强肺气是“固表”的基础。
“健脾”则是指改善脾的运化功能,增强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与转化能力,提升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湿,湿聚生痰,痰阻肺道,又会加重哮喘。久病伤脾,脾虚又加重肺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健脾”不仅是改善消化吸收,更是从根本上改善体质、防止痰湿再生的关键手段。
这两者看似分属不同系统,实则相辅相成。中医认为“肺为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肺气赖脾气生化,脾气旺则肺气充,肺卫强则不易外感。固表与健脾若能同时兼顾,既可改善症状,又有助于减少复发、延缓病情进展。
中医如何治疗肺脾两虚型哮喘
治疗“肺脾两虚”型哮喘,需辨证施治,以“补肺健脾、固表止咳”为原则。常用中药包括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防风、五味子、炙甘草等,依据患者体质和症状灵活配伍。
黄芪是补气固表的要药,能增强肺卫之气,提高抵抗力;党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安神,有助于改善脾虚所致的痰湿内停。五味子敛肺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若兼有寒湿咳痰者,可加陈皮、半夏化痰利气;若咳嗽久不止,可酌加紫菀、款冬以润肺止咳。
在现代中医实践中,常采用自拟方或经典方加减的方式治疗此型哮喘,如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均有调补肺脾、扶正祛邪之效。具体用药需由中医辨证施治,切不可自行仿方盲目服用。
养护脾肺,从生活做起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以免损伤脾阳、助生痰湿。适量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红枣、扁豆、胡萝卜、银耳等,有助于体质改善。少食冷饮,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更应注意“三分治七分养”。
久病体虚者多气短乏力,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八段锦等,有助于调和脾肺之气。季节变化时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秋冬交替、天气骤冷之际,应提前做好防寒准备,避免因感冒诱发哮喘。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悲伤伤肺”,长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可加重体虚,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或加重哮喘。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家属也应给予关心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肺脾两虚型哮喘的治疗与调养,体现了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通过补肺以固表,健脾以化痰,扶正以祛邪,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并不反对急性发作期使用现代药物控制病情,但更重视病后的恢复与体质改善,这恰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哮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慢病,也不可能一剂药根治。对“肺脾两虚”者而言,更应懂得“调养为本”,在中医指导下科学治疗,才能真正实现防治结合、标本兼顾,从根本上与疾病共处、改善体质、赢得健康。
(单位:灵山县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