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泽仁旺姆
在中医理论里,“药食同源”的理念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先民“尝百草”的探索,到《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系统总结,无不体现着食物与药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进厨房,那些熟悉的食材,说不定就是一味味中药,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餐桌上的养生基石——谷物类
薏苡仁,素有“禾中明珠”的美誉,是健脾祛湿的好帮手。其所含的薏苡仁酯和多糖,具有抗炎、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薏苡仁常用于改善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水肿等症状。用薏苡仁与红豆、芡实搭配煮粥,是一道经典的祛湿养生膳食。不过,孕妇和津液不足者需谨慎食用。
而粳米,作为“五谷之长”,性平味甘,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者而言,粳米粥是绝佳的调养品。现代营养学表明,粳米富含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煮粥时表面形成的“米油”,对胃黏膜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酸甜苦辣中的健康密码——蔬菜类
生姜堪称“厨房之宝”,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驱寒止呕功效显著。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生姜中的姜辣素能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其挥发油成分还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不过,热证患者及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比如,在风寒感冒初期,煮上一碗浓浓的生姜红糖水,趁热喝下,身体很快就能暖和起来,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大蒜有着“植物抗生素”的称号,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的功效。大蒜素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还能调节血脂、预防动脉硬化。但要注意,大蒜刺激性强,过量食用可能损伤脾胃,眼疾患者及阴虚火旺者也应少食。
甜酸滋味里的养生智慧——果品类
红枣,被赞为“天然维生素丸”,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是补气养血的经典食材。红枣富含铁、维生素C、环磷酸腺苷(cAMP),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女性常将红枣与桂圆、枸杞煮水,制成“养颜茶”,以调养气血。不过,湿盛胀满、龋齿疼痛者不宜多食。
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功效。山楂中的脂肪酶能促进脂肪消化,有机酸可增加胃消化酶分泌,常用于改善肉食积滞、泻痢腹痛等症。现代研究还发现,山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对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有一定作用。但山楂味酸,空腹食用易刺激胃黏膜,脾胃虚弱者应适量食用。
厨房里的“麻味担当”——调料类
厨房里的花椒,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内服可用于缓解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用可治湿疹、阴痒等症。口嚼花椒还能有效缓解牙痛,将花椒与食盐炒后敷于腹部,可缓解虚寒证的腹痛、痛经。但阴虚火旺之人及孕妇不适宜服用。
八角茴香入药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在选购八角茴香时,要注意区分正品及其伪品莽草。而且,八角茴香食用过量会损目发疮,有虚火的人不建议食用。
药食同源的食材虽好,但使用时也要讲究原则。中医强调“千人千方”,应用药食同源食材也需辨证论治。例如,同样是咳嗽,风寒咳嗽宜用生姜、紫苏叶解表散寒,风热咳嗽则需用薄荷、梨清热润肺,若辨证错误,反而会加重病情。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以及不同人群,对药食同源食材的选择和应用都有所差异。
此外,食材的食用方式也影响其药用功效。如生姜生用偏于发散风寒,熟用则偏于温中止呕;山楂生吃消食力强,炒用则更侧重止泻。掌握这些细微差别,才能让厨房“药箱”真正发挥价值。比如夏季暑湿重时,用绿豆搭配荷叶煮水,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利水祛湿;秋冬季天气干燥,用百合与银耳炖汤,可滋阴润燥、养心安神。这些应时应景的搭配,正是“药食同源”融入生活的智慧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留意、善运用,便能巧妙借助这些藏在厨房里的“中药”,为健康加分。但需要提醒的是,急危重症或复杂病症仍需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药食调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我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
(单位: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