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老年人肺炎为何易漏诊?5个高危因素需警惕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5万

撰文/张巧玲

肺炎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年轻人。然而,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慢性疾病,导致病情延误。这一现象的背后,与老年人独特的生理特点、基础疾病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系统逐渐衰退,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衰老”。免疫细胞功能下降、抗体生成减少,使得老年人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减弱。当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身体可能无法启动强烈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典型感染指标不明显。例如,年轻人患肺炎时可能突发高热,而老年人仅表现为低热或体温不升,甚至完全无发热症状。这种“沉默型感染”容易让患者和家属误以为病情轻微,从而延误就医。此外,免疫衰老还会延长病程,增加并发症风险,即使最终确诊,治疗难度也更大。因此,对老年人而言,轻微咳嗽、乏力或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都可能是肺炎的早期信号,需及时排查。

基础疾病叠加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本身会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与肺炎表现高度重叠。例如,COPD患者长期咳嗽、咳痰,当合并肺炎时,新增的感染症状可能被归因于原有疾病加重,而非新发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肺炎可能仅表现为血糖波动或精神萎靡;心衰患者肺部感染后,呼吸困难可能被误认为是心脏功能恶化。此外,某些药物(如激素、免疫抑制剂)会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掩盖肺炎症状。这种“症状混淆”导致医生难以快速识别肺炎,需通过详细问诊、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和实验室检测(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综合判断。

感知与表达能力下降认知功能衰退或沟通障碍是老年人肺炎漏诊的重要原因。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胸痛、发热等不适,甚至因意识模糊而忽略症状。部分老年人因听力下降或语言障碍,难以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导致关键信息遗漏。例如,一位患有轻度痴呆的老人可能仅表现为食欲减退和嗜睡,家属和医生可能将其归因于“年纪大”,而忽视肺部感染的可能。此外,独居老人缺乏监护,病情进展至严重阶段才被发现,也是漏诊的常见场景。因此,对于认知障碍或沟通困难的老年人,家属需密切观察行为变化,如突然不愿活动、精神萎靡等,及时就医排查。

多重用药干扰老年人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掩盖肺炎症状或干扰诊断。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能掩盖发热;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能抑制咳嗽反射;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可能加重痰液黏稠度,导致排痰困难。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改变口腔或肠道菌群,增加耐药菌感染风险,而耐药菌肺炎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药物副作用本身也可能引发类似肺炎的症状,如某些降压药导致的干咳,易与肺炎咳嗽混淆。因此,医生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用药史,必要时调整药物方案,避免“药源性干扰”掩盖病情。

社会支持不足社会因素对老年人肺炎漏诊的影响不容忽视。独居老人缺乏日常照护,病情初期可能无人察觉;经济困难者可能因担心医疗费用而拖延就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地区,老年人难以获得及时、专业的检查。此外,部分老年人对疾病认知不足,认为“咳嗽是小事”或“忍忍就过去了”,进一步增加了漏诊风险。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度低的老年人肺炎死亡率显著高于有良好照护的老年人。因此,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需共同构建支持网络,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筛查,普及肺炎防治知识,鼓励主动就医。

结语

老年人肺炎的漏诊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生理衰退到社会支持,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隐形漏洞”。提高警惕的关键在于:关注非典型症状,重视基础疾病管理,加强认知障碍患者的监护,合理用药,并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对家属而言,定期带老人进行体检,学习识别肺炎早期信号(如呼吸频率加快、精神状态改变),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单位:无极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推荐阅读
老年人肺炎为何更危险?预防胜于治疗
2025-04-28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