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香宇
发热,这个育儿路上最常见的“烧脑”难题,常常让全家陷入紧张和手足无措的状态。退烧药该吃吗?要不要盖厚被子捂汗?会不会烧坏脑子?一堆问号在脑中盘旋。
其实,发热本身并非敌人,而是身体免疫系统正在积极作战的信号!面对孩子发热,我们的目标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让体温数字立刻归零,而是让孩子感觉舒适,安全地渡过“战斗期”。
判断“战场”形势:何时需提高警惕
看状态比温度计数字更重要,一个体温38.5℃但精神好、能玩能吃的孩子,通常比一个体温38℃却萎靡不振、持续昏睡的孩子情况要好。出现以下任一情况,需立即就医,小于3个月的婴儿体温≥38℃(肛温);3~6个月婴儿体温≥39℃;孩子精神极差、异常烦躁或嗜睡、难以唤醒;呼吸急促、费力,或伴有呻吟、鼻翼扇动;皮肤苍白、发灰或出现发绀(口唇、甲床发紫);出现抽搐(高热惊厥);剧烈头痛、颈部僵硬、畏光;持续呕吐、无法进食进水,有脱水迹象(尿量显著减少、哭时泪少、口唇干燥);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无明显好转;伴有皮疹(尤其按压不褪色的出血点样皮疹)。
二、家庭护理“后勤部”:舒适与支持是关键
1.适度穿着
(1)原则: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避免传统“捂汗”做法!这反而可能阻碍散热,导致体温更高甚至引发惊厥。
(2)寒战期(手脚冰凉、发抖):适当增加薄被或衣物保暖,同时密切观察。
(3)发热期(全身发烫):减少衣被!穿轻薄、透气的纯棉衣物。保持室温舒适,24℃~26℃为宜,适当开窗通风(避免直吹孩子)。
(4)降温期(开始出汗):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潮湿的衣物和被褥,防止着凉。
2.物理降温
(1)核心:增加散热。温毛巾(水温32℃~34℃)擦拭额头、颈部、腋下、大腿根(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每次擦拭10~15分钟。(2)可选:温水浴。水温比孩子体温低1℃~2℃,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洗后快速擦干穿好衣服。孩子抗拒时不必强求。重要提醒:(1)禁用酒精擦浴!酒精可通过皮肤吸收,对婴幼儿有毒性风险,且快速降温易引起寒战不适。(2)禁用冰袋/冰枕!局部过冷刺激可能导致寒战,且体表血管收缩反而不利于体内散热。
3.水分补给“生命线”
(1)重中之重:预防脱水!发热时水分消耗巨大。少量、多次、主动给孩子补充水分。(2)选择:白开水、口服补液盐(尤其在有呕吐、腹泻或进食差时)、稀释的果汁、清淡的汤粥、母乳(对婴儿尤为重要)。(3)观察尿量:是判断水分是否充足的金标准。应保持尿色清亮或淡黄,尿量接近平时。
4.合理使用“武器”:退热药
(1)目的:缓解不适。孩子精神尚可、无明显不适时,即使体温超过38.5℃,也未必需要立即用药。(2)常用安全选择: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肝脏代谢,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肾脏代谢,脱水、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使用要点:(1)按体重计算剂量!年龄只是参考,体重才是准确依据。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药师。(2)不交替使用!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常规交替使用,除非单一种药物效果不佳且医生指导。(3)不超量、不超频!严格遵守用药间隔时间。(4)不随意用复方感冒药!很多感冒药含退热成分,叠加使用易导致药物过量中毒。
三、安抚与观察:心灵的“降温贴”
保持耐心和温柔:发热中的孩子通常更黏人、更易哭闹。多拥抱、安抚,讲故事,给予安全感。安静休息:减少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利于恢复。密切观察记录:定时监测体温(不必过于频繁,如每4小时一次),记录精神状态、饮食饮水、大小便情况、有无新发症状。
四、何时需要“呼叫援兵”?就医指征回顾
牢记第一部分提到的所有危险信号!当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呼吸异常、持续呕吐、脱水迹象或发热超过3天无好转,以及家长感到非常不安无法判断时,请果断就医!
当体温计上的数字跳动,莫让焦虑蒙蔽双眼。你的冷静观察和科学护理,正是孩子免疫系统最需要的“战略支援”。下一次“烧脑时刻”来临,愿你能带着这份指南陪伴孩子安稳渡过每一次成长的“免疫演习”。
(单位:山东玲珑英诚医院,省市:山东省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