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耿甄彦
在很多家庭的药箱里,“消炎药”往往是最先被翻出来的那一盒。但人们口中的“消炎药”到底指的是什么?去医院看病时,医生说给你开一支“抗生素”,邻居却提醒你“少吃点消炎药”,于是“抗生素=消炎药”的印象牢牢地刻进了大脑。其实,这只是听起来相似,却大不相同的两类药物。把它们分清楚,不仅能避免无效用药,更能保护未来真正需要药物时的生命通道。
我们先把“炎症”这件事说清楚。炎症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身体自卫反应:组织受到刺激后会出现发红、发热、肿胀、疼痛,甚至功能受限,就像“警报系统”响起,提醒身体有威胁。引起炎症的原因很多——扭伤、晒伤、过敏、自身免疫失调,当然还包括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也就是说,打球扭了脚和细菌感染肺炎都可能表现为“发炎”,要针对不同的“元凶”出动“专业部队”,这正是药物分类的意义。
抗生素,被誉为对抗细菌的精准“狙击手”,其威力在医学界早已声名远扬。诸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这些名字,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代名词。它们能够巧妙地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如同拆解敌人的防御体系;抑制细菌的蛋白合成,让它们无法繁殖;甚至阻断细菌的代谢过程,让它们在无形中丧失生存能力。然而,当炎症的元凶是病毒、真菌,或者是单纯的外伤时,抗生素就像带着不适合的球鞋去游泳——不仅无法提供帮助,反而可能引发腹泻、皮疹等副作用。更有甚者,因为滥用抗生素而导致出现耐药性,在真正需要抗生素时发现已经无法起效。
与抗生素不同,许多“消炎药”并不针对细菌,而是针对炎症反应本身。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吲哚美辛,能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降低疼痛与发热;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主要退烧、镇痛,也有人把它算进“消炎药”;再如医生谨慎使用的糖皮质激素,能全面“按下”免疫反应的“音量键”,迅速减轻红肿热痛。这些药缓解症状、减轻不适,却不杀细菌,更不影响产生炎症的根源。如果把“扭伤的脚”和“细菌肺炎”都交给布洛芬来解决,就难免事倍功半。
那到底什么时候该用抗生素,什么时候该用非抗生素消炎药?最简单的判断原则是:病因不明,别自行乱吃。医生会综合症状、体征、化验结果,必要时取样培养,确认“敌情”后再开出对应的“武器”。一旦确定需要用抗生素,就要足量足疗程——症状消退不等于细菌全灭,擅自停药相当于给细菌“军训”的机会,下一次复发它可能披着耐药盔甲卷土重来。反过来,普通感冒只需休息、多喝水、对症退烧止痛,服用抗生素不但无益,还会破坏肠道菌群,让身体的“友军”元气大伤。
日常生活中,不滥用药物比任何传奇秘方都可靠。手上割伤,不要随手就找头孢来口服;孩子发烧,先测体温、物理降温,再遵医嘱用退烧药;感冒咳嗽没见高烧、脓痰,也别急着跑到药店要“最好的消炎药”。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才是减少感染与慢性炎症的“长效疫苗”。每个人都把抗生素当作珍贵资源善加保留,当真正的细菌大敌来袭时,我们才不会陷入“无药可用”的险境。
简而言之,抗生素就如同针对细菌的“精确制导导弹”,能够直击目标,消灭病源;而非抗生素的消炎药,则像是调整炎症反应的“音量控制器”,降低整体的炎症水平。这两种药物各司其职,并非可以相互替代。当再次遇到有人将“抗生素”与“消炎药”混淆时,我们可以微笑着解释:并非所有的炎症都需要抗生素来治疗,也不是每种消炎药都能具备杀菌功能。比如,普通感冒引发的炎症,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学会正确分辨、理性用药至关重要。让我们与药物携手合作,成为共渡难关的伙伴,而非相互消耗的对手。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省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