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在这一节气,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象征着阴气开始增长,万物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和收获。立秋不仅是一个季节转换的标志,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民俗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秋代表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这个节气有三候,即“凉风至”“白露降”和“寒蝉鸣”,分别预示着凉爽的风、早晨的雾气以及寒蝉的鸣叫,这些都是秋季特有的景象。
立秋与养生
在中医理论中,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养生的重点是滋阴敛阳,保养肺气。虽然对于南方来说体感依旧炎热,但人体已经开始产生变化,由于秋季气候特点属于较干燥,容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口干唇焦等“秋燥症”,此时,人们则需要注意补充水分之余,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同时,由于早晚温差加大,也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养生重点:秋季养生应注重养阴、润燥、益气和补心,同时还应醒脾和健脾。
饮食调养:立秋后,人体的消耗减少,食欲开始增加。此时,饮食应以收敛为主,减辛增酸,滋阴润燥,多吃苹果、梨、柚子、银耳、甘蔗、燕窝、芝麻、莲藕、菠菜、猪肺、豆浆、蜂蜜、百合等食物。同时,要少吃辛味食物,以防肺气太盛损伤肝的功能。此外,初秋时节,湿热交蒸,导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此时适宜食用粳米或糯米,以健脾胃、补中气。
起居调养:立秋后,应注意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腰腹要盖被子,以防受凉。此外,还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
运动调养:立秋后湿热仍未完全消退,此时进行健身锻炼应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如慢跑、快走、瑜伽等。特别是中老年人,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慢跑等,避免受伤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精神调养: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天气变化无常。因此,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避免悲忧伤感。遇到伤感的事情,应主动予以消解,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防治“空调病”:立秋后,家中的空调依旧运行,但人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因此,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身体虚弱者可随身备一件外套“避寒”。
养生食疗方案推荐:
银耳莲子羹:
做法
首先,将银耳用清水泡发,并去除根蒂,清洗干净。接着,将泡发好的银耳和莲子放入锅中,加水炖煮70分钟。最后,加入枸杞和冰糖,炖煮几分钟后即可完成。
功能与作用
中医认为,银耳莲子羹具有滋补作用,能够补虚养心、养阴润肺、清热止咳。此外,它还能促进红细胞合成、增强造血功能、预防缺铁性贫血,并含有膳食纤维,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加速毒素和垃圾的排出。
菊花陈皮茶:
做法
白菊花3克、陈皮6克、绿茶3克、红糖适量;将陈皮洗净后切成丝;将白菊花和绿茶与切好的陈皮丝一同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加盖冲泡;10分钟后加入适量的红糖调味即可饮用。
主要功效与作用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消食化积,提神醒脑、缓解眼睛疲劳,润肠通便。
注意事项
对菊花以及陈皮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陈皮菊花茶。
过敏体质的患者慎用陈皮菊花茶。
脾胃虚寒者、孕妇、过敏体质者、内热严重人群、老人、儿童不宜饮用。
(作者: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王然红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所涉内容非本站(号)观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文字和图片均由第三方提供,一切法律责任由提供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