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金华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出现睡不着、失眠的情况。但是“睡不着”并不意味着患上了失眠症,所以正确区分“偶尔失眠”“睡眠障碍”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而心理护理在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偶尔失眠:常见的短暂睡眠困扰
偶尔失眠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主要是由一些临时性因素导致的,例如生活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亲人离世、工作面试以及考试等,这些事件会产生大量压力,导致大脑在夜间仍处于兴奋或焦虑状态,无法安然入睡。另外环境的改变也会导致偶尔失眠,例如出差时住在陌生酒店,周围的温度、床铺舒适度以及噪音都和平时不同,身体则需要时间去适应,进而影响睡眠。一般情况下偶尔失眠持续的时间较短,可能是一晚上或几晚上,人们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进入梦乡;或者是睡眠浅,容易被轻微的声音吵醒,之后就难以再次入睡。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引起失眠的因素消除后,睡眠往往能自行恢复正常。例如,考试结束后,压力得到释放,睡眠可能就会逐渐回归正常状态。
二、睡眠障碍:严重的睡眠问题
睡眠障碍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失眠症就是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一定的诊断标准。即若每周失眠情况发生3次,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且对日间功能产生影响,例如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绪不稳定等都会被诊断出失眠症。失眠症的病因相对较多,除了心理因素外还可能和生理疾病、药物副作用等有关,一些患者患有慢性疾病,例如心脏病、关节炎以及哮喘等患者,疾病带来的疼痛会让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长期服用一些药物也会干扰睡眠。此外,若睡眠不规律,白天睡觉、晚上熬夜也会导致失眠症发生。和偶尔失眠不同,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其生活质量,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增加患者患病风险;心理方面极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出现恶性循环,加重睡眠障碍。
三、心理护理的作用
心理护理在帮助人们分清“偶尔失眠”和“睡眠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专业的心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个体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其失眠的具体情况。他们会询问失眠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可能的诱发因素等。例如,偶尔失眠的人可能会发现其失眠与特定的短期事件相关,而睡眠障碍患者则往往存在长期的、较为复杂的心理或生理问题。其次,心理护理人员可以运用一些心理评估工具,如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个体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这些量表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个体的睡眠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为区分偶尔失眠和睡眠障碍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此外,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个体调整心态,缓解因失眠带来的焦虑情绪。很多人在出现失眠后,会因为担心睡眠不足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又会进一步加重失眠。心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个体减轻焦虑,正确看待失眠问题。
四、应对策略:针对不同情况的处理方法
偶尔失眠的人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通过一些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即可改善睡眠。比如在睡前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避免在睡前饮用咖啡、茶;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泡个热水澡、听舒缓的音乐等,帮助放松身心。同时调整心态,不要过分关注睡眠问题,顺其自然,往往能更快地进入梦乡。而被诊断为睡眠障碍的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综合治疗。如果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可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认知和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具一些药物辅助治疗,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总之,“睡不着”并不能说明您患上了失眠症。通过了解偶尔失眠和睡眠障碍的特点,通过心理护理等手段进行区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睡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如果睡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单位:沅江市精神病医院,省市:湖南省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