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莫旖旎
当超声报告上出现“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的诊断时,许多女性会陷入焦虑:这些“瘤”和“囊”是癌症的前兆吗,是否需要立即手术?事实上,这两种常见妇科病变绝大多数为良性,但特定情况下需警惕风险。本文将结合医学指南与临床案例,解析哪些情况需要重点关注。
一、子宫肌瘤:多数是“温和的肌肉疙瘩”
1.无需过度担心的常见情况
无症状小肌瘤:直径<5cm且无月经异常、压迫症状者,每6~12个月复查超声即可。例如,一位42岁女性体检发现3cm肌壁间肌瘤,月经规律且无腹痛,医生建议每年随访。
临近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肌瘤可能自然萎缩。50岁的李女士在超声中发现4cm肌瘤,医生结合其即将绝经的情况,建议暂不处理。
浆膜下肌瘤:生长在子宫外层的肌瘤即使较大(如8cm),若未压迫膀胱或直肠,通常无症状。
2.需警惕的危险信号
黏膜下肌瘤:即使仅2~3cm,也可能因突入宫腔导致月经量增多(如经期需用3包以上卫生巾)、贫血或不孕。28岁的张女士因长期月经量多就诊,超声发现1.5cm黏膜下肌瘤,经宫腔镜手术后月经恢复正常。
快速增大:若3个月内直径增长>2cm,需排除肉瘤变(恶性率<1%)。45岁的王女士在半年内肌瘤从4cm增至7cm,术后病理确诊为平滑肌肉瘤。
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导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引起便秘。一位孕妇在孕中期发现10cm肌瘤压迫输尿管,导致肾积水,需孕期介入治疗。
生育需求:肌壁间肌瘤若使宫腔变形,可能降低胚胎着床率。32岁的刘女士试管婴儿反复失败,超声发现5cm肌瘤压迫宫腔,切除后成功妊娠。
二、卵巢囊肿:生理性与病理性的“真假美猴王”
1.可观察的良性囊肿
生理性囊肿:直径<5cm,超声显示无回声区(纯液性),月经后复查常消失。例如,25岁的小陈在月经第5天复查,3cm的囊肿已消退。
单纯性囊肿:壁薄、内透声好,无分隔或实性成分,即使>5cm也可观察3~6个月。38岁的赵女士发现6cm囊肿,3个月后缩小至4cm,继续随访。
皮样囊肿(畸胎瘤):含毛发、脂肪的混合回声囊肿,恶变率低,3~4cm即可手术以减少卵巢损伤。
2.需立即干预的高危囊肿
直径>5cm且持续存在:若随访6个月不缩小,需手术排除囊腺瘤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0岁的孙女士发现8cm囊肿持续1年,术后确诊为浆液性囊腺瘤。
实性或混合性成分:超声显示囊壁增厚、分隔>3mm或血流信号丰富,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如CA125、HE4)排查恶性。55岁的林女士绝经后新发4cm囊肿,CA125升高至200U/mL,术后确诊为卵巢癌。
急腹症表现:囊肿蒂扭转(突发下腹剧痛、恶心呕吐)需急诊手术,否则卵巢可能坏死。22岁的大学生小吴在体测后突发腹痛,超声提示7cm囊肿扭转,腹腔镜下切除患侧卵巢。
三、科学应对:分层管理是关键
1.定期监测
超声:每6~12个月复查,观察大小、形态、血流变化。
肿瘤标志物:40岁以上女性可加测CA125、HE4,绝经后女性新发囊肿需重点关注。
2.生活方式干预:避免含雌激素保健品(如蜂王浆、雪蛤)。控制体重(BMI<24),肥胖者雌激素水平较高,刺激肌瘤/囊肿生长。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
3.手术指征
子宫肌瘤:直径>5cm、黏膜下、快速增大、药物无效或影响生育。
卵巢囊肿:直径>5cm持续存在、怀疑恶性、发生并发症(扭转、破裂)。
四、特别提醒: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超声报告描述“边界不清”“血流丰富”“腹水”。伴随持续腹痛、发热、阴道异常出血。短期内囊肿体积翻倍增长。
结语
多数情况下,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只需要定期观察,通过科学分层管理,结合超声动态监测与生活方式调整,女性完全可以与这些病变和平共处。记住:不必谈“瘤”色变,但需敬畏风险,定期进行监测,如有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单位:邵东市人民医院,省市:湖南省邵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