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风寒感冒:中医拔罐护理的穴位选择与操作方法
2025-03-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4882

撰文/张海霞

风寒感冒拔罐需构建“科学认知-规范操作-风险防控”体系,利用负压促进气血,通过穴位调节免疫、温热驱寒,以缓解症状。患者应养成记录拔罐反应、设计穴位方案、制定应急预案的习惯,以严谨操作提升免疫力,使中医外治法更精准,让风寒感冒成为提升健康管理能力的契机。

一、拔罐缓解风寒感冒的科学机制

拔罐疗法通过负压吸附形成局部充血,扩张毛细血管并提升皮肤温度2℃~3℃持续40分钟,加速代谢废物清除与白细胞抗炎反应;选取督脉膀胱经要穴(如大椎、肺俞)可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T细胞活性并促进干扰素分泌,增强抗病毒能力;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温度感受器抑制寒邪性肌痉挛,同步激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诱导发汗,实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双重效应,有效改善寒凝血瘀病理状态。

二、风寒感冒拔罐护理的穴位选择

1.主穴选择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要穴,统领一身阳气,可振奋体表卫气,驱散表寒。

风门穴(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肺脏背俞穴,可宣肺理气,止咳平喘。

2.配穴选择

发热:配尺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清肺泄热。

头痛:配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疏风止痛。

鼻塞:配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通利鼻窍。

三、标准化拔罐操作流程

1.术前准备:三重防护体系

环境评估:室温控制在24℃~26℃,避免空调直吹,准备灭火设备。

体位选择: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注意保暖,可用小毛巾被覆盖非操作区域。

皮肤保护:在贴敷部位涂抹少量凡士林,防止罐口直接接触皮肤引发过敏。

2.拔罐手法:三阶递进方案

闪罐法(适用于初起感冒):用镊子夹住95%酒精棉球,点燃后快速伸入罐内旋转一圈立即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大椎穴,反复操作5~7次,以皮肤潮红为度。

留罐法(适用于风寒束表):将火罐吸附于风门、肺俞穴,留罐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呈紫红色为度。

走罐法(适用于肌肉酸痛):在背部膀胱经涂抹润滑油,将火罐吸附后上下推动5~7次,以皮肤出现密集痧点为度。

3.术后处理:双维度观察

皮肤评估:揭去火罐后观察局部皮肤,若出现直径>1cm的水泡需立即停止拔罐,用无菌针头挑破引流,涂抹烫伤膏。

症状监测:记录拔罐前后症状评分(0~10分),若24小时内症状无缓解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需暂停治疗并就医。

四、拔罐护理禁忌证与风险防控

1.绝对禁忌证

皮肤病变:拔罐部位存在开放性伤口、溃疡、严重皮炎或感染灶。

凝血障碍: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血小板计数<50×109/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

特殊人群:孕妇、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0mmol/L)或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2.相对禁忌证

高热期:体温>38.5℃时需暂缓拔罐,以免加重耗伤正气。

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患者慎用。

3.风险防控措施

时间控制:严格按照规范控制留罐时间,避免长时间拔罐导致皮肤损伤。

揭罐技巧:揭去火罐时沿皮肤纹理缓慢提起,减少皮肤牵拉痛。

五、特殊场景应急处理预案

风寒感冒拔罐护理中,Ⅰ度皮肤损伤需冷冲10分钟+芦荟胶,Ⅱ度皮肤损伤无菌处理+百多邦包扎;晕罐需停罐、抬腿、饮糖水、指压人中,必要时静注葡萄糖。

六、结论

风寒感冒拔罐借负压通气血、穴位调免疫、温热散表寒。患者应记录皮肤反应、备应急预案,以严谨操作筑免疫防线,促中医外治精准化,化感冒为健康管理契机。

(单位:清河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