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商场的格子铺,甚至在无数成年人的办公桌上,你几乎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那些被做成包子、蜜桃、小动物形状,触感柔软、Q弹可爱的小玩意儿。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昵称:“捏捏乐”。
“捏捏乐”玩具(图源:网络)
当你感到压力山大时,捏一捏,烦恼仿佛随之消散;当孩子哭闹不止时,递上一个,世界瞬间安静。它们以一种“温柔”的姿态,俘获着心灵。
然而,在这份看似治愈的柔软之下,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毒物”。你每一次的挤压、揉捏,都可能正在与有害化学物质进行一场“亲密接触”。
揭开“捏捏乐”的神秘面纱
“捏捏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亲昵和喜爱。它并非一种玩具的学名,而是对一类具有柔软、可挤压、慢回弹或快速回弹特性的解压玩具的统称。
这些玩具凭借其可爱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触感,迅速成为“网红”产品。它们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儿童的触觉探索需求和成年人的心理慰藉需求。但要实现这种独特的物理特性,其原材料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捏捏乐”玩具,其核心材料是聚氨酯(PU)泡沫。这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发泡工艺形成充满微孔的柔软结构。调整配方和工艺,就可以控制其回弹速度,从而制造出“慢回弹”的效果,给人一种独特的、令人上瘾的按压手感。
除了PU材料,还有一些“捏捏乐”或类似的软体玩具会使用聚氯乙烯(PVC)或热塑性橡胶(TPR)。PVC本身是硬质塑料,但为了让它变得柔软、有弹性,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一种关键的助剂——增塑剂。
无论是PU发泡过程中可能残留的挥发性有机物,还是PVC中为了柔软而添加的增塑剂,都为“捏捏乐”玩具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捏捏乐”属于“三无”产品,即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这些产品往往采用劣质的回收材料,添加的化学助剂更是毫无节制,只为追求极致的柔软手感和压低成本,却将消费者的健康抛诸脑后。
温柔背后的“毒”
如果说物理伤害(如小零件脱落导致窒息)是显而易见的危险,那么化学伤害则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慢性侵蚀。对于“捏捏乐”玩具而言,其最大的安全隐患,正来自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通过皮肤接触、呼吸甚至口部接触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
头号杀手: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这可能是“捏捏乐”类玩具中最值得警惕的有害物质。增塑剂,能让硬邦邦的PVC塑料变得柔软可捏。然而,常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却是一种公认的环境激素,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
邻苯二甲酸酯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它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通俗地说,就是“假冒的荷尔蒙”。它会干扰人体的正常内分泌系统,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危害尤甚。有报道曾明确指出,长期接触过量增塑剂,“可能导致男孩‘女性化’,女孩性早熟”。此外,它还与肝脏和肾脏的损伤存在关联。
《玩具安全 第1部分:基本规范》截图(图源: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我国对于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有着严格的国家标准——《玩具安全 第1部分:基本规范》(GB 6675.1-2014)明确规定,DBP、BBP、DEHP这3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总含量不得超过0.1%;DNOP、DINP、DIDP这另外3种,其总含量同样不得超过0.1%。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前不久,央视记者将11款“捏捏乐”玩具送到实验室分析,结果全部检测到了一定浓度的总挥发性有机物,其中包括甲醛、甲苯、二甲苯。
这些超标的增塑剂如何进入人体?
皮肤接触:儿童在玩耍时,手心出汗、温度升高等情况会加速增塑剂的迁移。这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皮肤毛孔被人体吸收。
口部接触:低龄儿童有啃咬玩具的习惯,这会直接导致增塑剂的摄入。
呼吸吸入:劣质“捏捏乐”玩具通常伴有刺鼻的化学气味,这正是增塑剂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作祟,它们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隐形刺客: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刚拆开一个新的“捏捏乐”玩具,一股浓烈刺鼻的“塑料味”扑面而来。这股味道,正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信号。
这些物质可能包括甲醛、苯、甲苯等。它们在PU发泡过程中可能会有残留,或者源于劣质材料和表面的廉价油漆。长期吸入这些物质,轻则引起头晕、恶心、刺激呼吸道和眼睛,重则可能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造成损害,甚至有致癌风险。
孩子们的免疫系统和器官功能尚在发育中,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抵抗力远低于成人。一个看似无害的解压玩具,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
这些“网红”玩具同样要警惕
“捏捏乐”玩具的问题并非个例,它是当前“网红”玩具安全乱象的一个缩影。许多风靡一时、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玩具,都存在着类似或其他的严重安全隐患。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擦亮眼睛,主动为孩子“排雷”。
1.水晶泥/史莱姆(又名“假水”)
危险源:硼砂。
隐患:为了让水晶泥呈现出独特的黏弹质感,许多制作配方中都含有硼砂水。硼砂是工业化学品,具有毒性。儿童在自制或玩耍水晶泥的过程中,如果皮肤有破损,或不慎用沾有硼砂的手触摸口腔,极易发生硼砂中毒。轻则呕吐、腹泻,重则可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市面上很多成品水晶泥,其硼元素迁移量也远超标准。
2.磁力珠/巴克球
危险源:高磁通量的小尺寸磁铁。
隐患:这种玩具的危险并非来自化学成分,而是其强大的物理特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部门多次发布消费预警,强调磁力珠的危险性。如果儿童误吞两颗或以上的磁力珠,它们会在消化系统中隔着肠壁相互吸引,导致肠道穿孔、腹膜炎、血液中毒等,是足以致命的急症。其小巧多彩的外形极易被低龄儿童误食。
3.水宝宝/海洋宝宝
危险源:高吸水性树脂。
隐患:这种五颜六色的小珠子,遇水后能膨胀至自身体积的数十甚至上百倍。它们看起来像糖果,极易被儿童误食。一旦在干燥状态下被吞入,它会在消化道内吸水膨胀,造成肠梗阻,后果不堪设想。国内外均有儿童因此接受手术的案例报道。
给家长的忠告:
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有趣和新潮绝不应是首要标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认准“3C”标志:这是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是玩具安全的最低门槛。
选择正规渠道:尽量在大型商场、品牌专卖店或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购买,远离校园周边的“三无”产品。
闻气味、看外观:避免购买有强烈刺鼻气味的玩具。检查玩具表面是否光滑,涂层是否容易脱落,有无可能被吞食的小零件。
阅读说明:仔细查看玩具的适用年龄、安全警示和使用说明。
加强教育:告诉孩子不要啃咬任何玩具,玩耍后要及时洗手。
孩子的童年需要玩具的陪伴,但这份陪伴绝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面对“捏捏乐”这类温柔的陷阱,我们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用理性的选择,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参考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央视新闻、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等
编辑: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