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文杰
泌尿外科是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临床科室,涉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及男性生殖系统等多个器官。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及慢性病高发,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肾结石、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泌尿外科许多疾病早期症状轻微甚至隐匿,极易被忽视或误诊。而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护理不仅是治疗的支持,更是疾病早期识别、干预和管理中的关键力量。将护理工作前置、细化、专业化,能够在泌尿外科防治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泌尿外科疾病的“隐匿性”特征
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相比,泌尿系统许多疾病在早期并无明显不适。例如前列腺增生的初期,仅表现为夜尿增多、排尿费力,极易被认为是“上年纪了的正常现象”;轻度肾结石可能只是偶发腰酸;早期膀胱癌往往仅表现为间歇性无痛血尿,往往在体检或意外检查中才被发现。而一旦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急性尿潴留、肾积水、尿毒症,甚至需进行透析或手术治疗。因此,将早期识别前移至护理环节,并将健康教育与个体管理纳入护理日常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护理在早期干预中的作用体现
健康宣教的“前哨”作用:专业护理人员是连接医院与患者之间的重要桥梁。通过日常门诊、住院、随访等环节,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例如教授高危人群识别泌尿系统早期症状,普及排尿异常、自我监测的方法,讲解健康饮食、饮水量、运动方式与泌尿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前列腺增生患者,护士可教授如何正确记录排尿日志,识别夜尿频繁、尿线变细等预警信号;对于反复尿路感染者,护士可指导如何进行会阴清洁、避免诱发因素,从源头减少病情反复。
早期评估与筛查支持:护理人员作为患者接触频率最高的医护群体,具备观察细节和识别异常的优势。例如,通过病人自述与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夜尿增多、血尿、排尿费力、腰部不适等症状,并建议及时就医或转介至泌尿科进行检查。尤其是在社区健康管理或慢病随访中,专业护士配合家庭医生共同完成泌尿系统疾病筛查、风险评估、健康指导,能大幅提高早诊率,减少延误。
术前术后个体化护理:泌尿外科手术多涉及排尿系统和腔镜技术,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肾镜碎石术、膀胱肿瘤切除术等。术前护理不仅包括心理疏导和饮食准备,还应评估患者基础尿路功能、控制感染风险、指导抗凝停药等。术后护理重点则包括观察尿液颜色与量、引流管通畅、预防尿路感染、辅助排尿训练等。护理人员对术后并发症如血尿、感染、尿潴留、下尿路梗阻等的识别和处理,直接影响患者康复效果与预后。
慢病管理中的护理跟踪:对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病、尿路结石等慢性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干预不应止于住院期间,而应延伸至出院后,开展连续护理服务。定期回访、电话随访、建立个体健康档案,都是实现慢病精准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随访中,护理人员可协助调整服药方案、评估生活方式是否达标、识别新发症状,真正实现疾病控制前移。
高风险人群的护理重点
泌尿系统疾病并不只属于老年人,某些年轻群体同样存在较高风险。护理工作中应特别关注几类高危人群。例如,老年男性常见前列腺增生,需留意其排尿异常、夜尿频繁等表现;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及血糖控制不稳定,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与膀胱功能障碍,需加强防护;体力劳动者及日常饮水不足者属于结石高发人群,应重点强调规律饮水和良好的排尿习惯;长时间久坐、经常憋尿者,膀胱储尿功能易受损,感染风险上升;而术后患者或需要留置导尿者,则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导管护理流程,防止尿路感染。
泌尿外科疾病的高发趋势对公众健康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护理人员,作为最贴近患者的一线力量,在疾病早期识别、健康教育、风险管理、术后康复等方面都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责。真正有效的防治策略,绝不仅限于“有病治病”,而是贯穿于“无病防病、初病即治、复病不误”。当护理成为泌尿外科的第一道“关口”,当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被系统性激活,患者的健康防线才会更加坚固。
(单位:唐山中心医院,省市:河北省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