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正文
知名歌手自曝心脏患病!这些心脏 “求救信号”,你可能天天忽略……
2025-07-15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814

7月13日,林俊杰在演唱会鸟巢站上爆料,自己去年四月被诊断出心脏出了问题,每天都要靠药物控制。相关话题爆上热搜第一。

心脏通过持续泵血,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维持各器官的正常运转。它看似强大,却十分脆弱。研究显示,70%–80%的猝死与心脏有关。其实,猝死并不遥远,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习惯,可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诱发最危险的时刻。

谁在悄悄“堵塞”您的心脏血管?

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通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长了“油垢”(斑块),通道变窄,血流减少。哪些因素在给血管“添堵”?

不可控因素:年龄(男≥45岁,女≥55岁风险升高)、性别(男性风险相对更高)、家族遗传史。

可控因素:这才是关键!

1.过量、不规律饮食

暴饮暴食会使胃肠负担过重,心脏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极易导致心肌缺血。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油脂,增加血脂水平,易引发动脉斑块、血栓,甚至心肌梗死。

过量饮酒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肥胖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风险,而后者正是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

2.排便太用力

用力排便时腹压会骤然升高,带动血压快速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

3.压力过大

长期加班或处于过度紧张、亢奋的状态,会令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分泌,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脏和血管都容易受到伤害,心梗风险也会增加。

4.洗澡水太热或时间太久

水温偏高会加快血流速度,使心跳失去正常节律;再加上浴室通风差、长时间浸泡,容易感到心慌、憋闷。水温尽量保持在35–38℃,全程控制在20分钟以内;老年人最好有人陪同。

5.高强度运动

突然进行剧烈运动,血压和心率会迅速飙升,心肌供氧跟不上,心梗风险随之增加。中老年人宜选散步、慢跑等低强度有氧活动,单次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若出现胸闷、气喘,应立即停下休息。

6.情绪剧烈波动

极度悲伤或暴怒时,可能突发胸痛、憋气等“心碎综合征”表现,直接威胁心脏功能。

7.长时间静坐

持续久坐或低头刷手机、看电视,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容易生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心脑血管,可瞬间引发猝死。

警惕!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风险!定期体检是关键。

这些好习惯保护心脏

要想让心脏持续、有力地为全身输送血液,就必须知道它的喜好。生活中坚持6个好习惯,可帮助维持心脏健康。

1.吃得清淡又全面

• 餐盘里多放蔬菜(每天≈500g)和水果(≈250g),主食里混些荞麦、燕麦、红豆或玉米、红薯,减少精米白面。

• 蛋白优先选鱼、鸡胸、虾等“白肉”,红肉减量;蛋、奶、豆腐常上桌。

• 每天盐别超5g,少放酱油、咸菜。

2.睡够觉

成人7–8小时,老年人至少5–6小时;长期<7小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会升高。

3.动起来

每天30分钟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或瑜伽,每周≥3次;久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3–5分钟;运动时心率别超过静息心率+20%,约120次/分即可。

4.补足水分

普通成年人每日1500–1700mL水,相当于8杯(每杯200mL)。心脏病人分次小口喝;肾功能差的人遵医嘱减量。

5.戒烟、限酒

吸烟(含二手烟)会促炎、促血栓;酒也伤血管,男性每日酒精≤25g、女性≤15g,一周总量别超100g。

6.给心情“松绑”

长期高压令皮质醇、肾上腺素飙升,血压、心率跟着涨。试试深呼吸、冥想或散步,把压力激素降下来。

识别心脏发来的危险信号

心脏病的可怕在于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出现以下几种不舒服时,需要提高警惕。

1.胸闷、胸痛

如果突发胸闷、胸痛且无法缓解,或虽不持久但频繁发作,需警惕心梗预兆。

2.无诱因的胃部不适

心脏问题并不一定只表现为胸痛,还可能出现出汗、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症状,应进一步就医检查。

3.眼前发黑

若有短暂的视觉发黑甚至意识丧失,尤其是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

4.心悸、气促或乏力

如果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是否合并心肌炎;近期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后出现类似症状,也应尽快就医排查。

(图源:科普中国)

此外,心脏的变化还会通过体表信号呈现:

耳垂折痕:耳垂毛细血管丰富,如果血管硬化、血液流通不畅,耳垂易出现明显折痕。颈围变粗:男性颈围>39厘米、女性>35厘米时,常提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偏高,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脉搏紊乱:正常脉搏每分钟60~100次且节律整齐,过快、过慢或节律混乱,都可能是心脏疾病信号。脚踝水肿:如排除久站、久坐因素后仍出现不明水肿,需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脏病。脚趾冰凉:在温暖环境中依然脚部发凉,表明血液循环有问题,根源多在心脏。

↓ 更多知识,请看漫画 ↓

来源:北京科技报

资料参考:央视网、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卫健康等

编辑:段大卫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1岁男童被强吻,当晚确诊水痘!这种 “红豆病”别忽视!
知名歌手自曝心脏患病!这些心脏 “求救信号”,你可能天天忽略……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推荐阅读
告别心慌气短!中西医结合应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好方法
2025-05-12 北京科技报
知名歌手同时换心脏和肝脏,这类手术难度有多大?
2025-04-09 浙江新闻、钱江晚报等
老年人腿肿和心脏病有关吗?
2025-03-10 北京科技报
头颅MRI:为何检查前要确认“体内无金属”?心脏有支架能做吗?
2025-03-10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