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林俊杰在演唱会鸟巢站上爆料,自己去年四月被诊断出心脏出了问题,每天都要靠药物控制。相关话题爆上热搜第一。
心脏通过持续泵血,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维持各器官的正常运转。它看似强大,却十分脆弱。研究显示,70%–80%的猝死与心脏有关。其实,猝死并不遥远,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习惯,可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诱发最危险的时刻。
谁在悄悄“堵塞”您的心脏血管?
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通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长了“油垢”(斑块),通道变窄,血流减少。哪些因素在给血管“添堵”?
不可控因素:年龄(男≥45岁,女≥55岁风险升高)、性别(男性风险相对更高)、家族遗传史。
可控因素:这才是关键!
1.过量、不规律饮食
暴饮暴食会使胃肠负担过重,心脏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极易导致心肌缺血。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油脂,增加血脂水平,易引发动脉斑块、血栓,甚至心肌梗死。
过量饮酒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肥胖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风险,而后者正是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
2.排便太用力
用力排便时腹压会骤然升高,带动血压快速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
3.压力过大
长期加班或处于过度紧张、亢奋的状态,会令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分泌,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脏和血管都容易受到伤害,心梗风险也会增加。
4.洗澡水太热或时间太久
水温偏高会加快血流速度,使心跳失去正常节律;再加上浴室通风差、长时间浸泡,容易感到心慌、憋闷。水温尽量保持在35–38℃,全程控制在20分钟以内;老年人最好有人陪同。
5.高强度运动
突然进行剧烈运动,血压和心率会迅速飙升,心肌供氧跟不上,心梗风险随之增加。中老年人宜选散步、慢跑等低强度有氧活动,单次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若出现胸闷、气喘,应立即停下休息。
6.情绪剧烈波动
极度悲伤或暴怒时,可能突发胸痛、憋气等“心碎综合征”表现,直接威胁心脏功能。
7.长时间静坐
持续久坐或低头刷手机、看电视,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容易生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心脑血管,可瞬间引发猝死。
警惕!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风险!定期体检是关键。
这些好习惯保护心脏
要想让心脏持续、有力地为全身输送血液,就必须知道它的喜好。生活中坚持6个好习惯,可帮助维持心脏健康。
1.吃得清淡又全面
• 餐盘里多放蔬菜(每天≈500g)和水果(≈250g),主食里混些荞麦、燕麦、红豆或玉米、红薯,减少精米白面。
• 蛋白优先选鱼、鸡胸、虾等“白肉”,红肉减量;蛋、奶、豆腐常上桌。
• 每天盐别超5g,少放酱油、咸菜。
2.睡够觉
成人7–8小时,老年人至少5–6小时;长期<7小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会升高。
3.动起来
每天30分钟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或瑜伽,每周≥3次;久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3–5分钟;运动时心率别超过静息心率+20%,约120次/分即可。
4.补足水分
普通成年人每日1500–1700mL水,相当于8杯(每杯200mL)。心脏病人分次小口喝;肾功能差的人遵医嘱减量。
5.戒烟、限酒
吸烟(含二手烟)会促炎、促血栓;酒也伤血管,男性每日酒精≤25g、女性≤15g,一周总量别超100g。
6.给心情“松绑”
长期高压令皮质醇、肾上腺素飙升,血压、心率跟着涨。试试深呼吸、冥想或散步,把压力激素降下来。
识别心脏发来的危险信号
心脏病的可怕在于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出现以下几种不舒服时,需要提高警惕。
1.胸闷、胸痛
如果突发胸闷、胸痛且无法缓解,或虽不持久但频繁发作,需警惕心梗预兆。
2.无诱因的胃部不适
心脏问题并不一定只表现为胸痛,还可能出现出汗、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症状,应进一步就医检查。
3.眼前发黑
若有短暂的视觉发黑甚至意识丧失,尤其是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
4.心悸、气促或乏力
如果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是否合并心肌炎;近期过度劳累、大量吸烟后出现类似症状,也应尽快就医排查。
(图源:科普中国)
此外,心脏的变化还会通过体表信号呈现:
耳垂折痕:耳垂毛细血管丰富,如果血管硬化、血液流通不畅,耳垂易出现明显折痕。颈围变粗:男性颈围>39厘米、女性>35厘米时,常提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偏高,可能增加心脏病风险。脉搏紊乱:正常脉搏每分钟60~100次且节律整齐,过快、过慢或节律混乱,都可能是心脏疾病信号。脚踝水肿:如排除久站、久坐因素后仍出现不明水肿,需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脏病。脚趾冰凉:在温暖环境中依然脚部发凉,表明血液循环有问题,根源多在心脏。
↓ 更多知识,请看漫画 ↓
来源:北京科技报
资料参考:央视网、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卫健康等
编辑: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