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仇艳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攀升。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人患糖尿病后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增加并发症风险。了解老年糖尿病的隐匿表现,及时捕捉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对守护老年人健康至关重要。
为何老年糖尿病症状更隐匿
老年糖尿病症状不典型,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1.代谢功能减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对血糖变化的感知能力减弱。即使血糖明显升高,也可能因身体反应迟钝,难以察觉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
2.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易引发神经损伤,导致神经传导功能下降。老年人对疼痛、麻木等感觉变得不敏感,即使出现糖尿病足、皮肤感染等并发症,也可能未及时察觉。
3.多重疾病共存: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种类繁多。这些疾病的症状与药物副作用可能掩盖糖尿病表现,增加诊断难度。
4.激素水平变化:老年人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减少,影响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使血糖波动更复杂,症状也更不规律。
警惕!这些“不典型信号”可能是糖尿病预警
1. 日常活动异常
乏力疲劳:即使休息充足,仍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日常活动(如散步、爬楼梯)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无法充分摄取葡萄糖,身体缺乏能量供应。
跌倒风险增加:高血糖引发的神经病变会影响下肢感觉与平衡能力,同时导致低血糖时反应迟钝,增加老年人跌倒概率。若老人频繁出现不明原因跌倒,需排查血糖问题。
2. 皮肤与口腔异常
反复感染:高血糖为细菌、真菌滋生创造条件,老年人易出现反复发作的皮肤疖肿、体癣、甲沟炎,或女性反复出现霉菌性阴道炎。若感染久治不愈,应警惕糖尿病。
口干、牙龈问题:持续口干、口渴,喝水后仍无法缓解,或出现牙龈红肿、牙齿松动、牙周炎等口腔问题,可能是高血糖刺激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所致。
3. 心血管与泌尿系统信号
无痛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会“麻痹”心脏疼痛信号,导致老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可能仅表现为胸闷、乏力、心律失常,甚至无症状。因此,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需检查血糖及心脏功能。
夜尿增多:排除前列腺增生等因素后,若老人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2次),可能是高血糖导致肾脏滤过功能异常,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尿液生成增多。
4. 其他隐匿表现
认知功能下降: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脑血管,影响大脑供血与代谢,导致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诱发血管性痴呆。若老人出现认知能力突然下降,除排查神经系统疾病外,也需关注血糖水平。
体重骤变: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即使食量正常也难以维持体重;也有患者因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堆积,出现腹部肥胖,需结合血糖检测判断原因。
早发现、早干预,科学管理老年糖尿病
1.定期体检:建议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者,需增加检测频率,必要时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2.重视异常信号:家属应关注老人生活细节,若出现上述不典型症状,及时就医排查。同时,老年人自身也要增强健康意识,避免将不适简单归因于“年纪大了”。
3.综合管理病情:确诊糖尿病后,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兼顾血糖控制与并发症预防。饮食上遵循低糖、低盐、低脂原则,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规律用药,定期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风险。
老年糖尿病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隐形杀手”,其不典型症状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只有了解这些隐匿信号,保持警觉,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帮助老年人远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威胁,享受健康晚年生活。
(单位:河北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