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区的草丛里有蛇!” “周末去香山,步道上竟然盘着一条蛇!”……最近,社交媒体上关于在北京“偶遇”蛇的帖子屡见不鲜,甚至有蛇闯入居民家中寻找阴凉的新闻也时有报道,这些古老而神秘“邻居”的出现,在给市民带来一丝新奇的同时,也引发了些许担忧。
北京为何会频现蛇踪?我们身边究竟生活着哪些“蛇邻居”,它们是敌是友?当“不速之客”悄然来访,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确保人与蛇的“双向安全”?
“蛇”出没,请注意!生态向好与城市扩张的交集
“感觉蛇比以前多了”并非个例。这并非蛇类“入侵”城市,而是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市边界不断延伸后,人与自然必然发生的“交集”。
首先,北京的“绿色家底”越来越厚实,为蛇类提供了理想的“员工宿舍”和“自助食堂”。根据《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24年北京市新增造林绿化67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4.95%,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9.8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96平方米。大片的林地、灌丛、湿地(如温榆河公园、野鸭湖湿地)如同“生态孤岛”被连接起来,形成了供野生动物迁徙的“生态廊道”,这为蛇类提供了绝佳的藏身之所。
入夏以来,北京蛇类出没频繁(图源:北京日报 )
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带来了昆虫、蛙类、鼠类等小型动物种群的繁荣,而它们正是蛇类赖以生存的食谱。食物充足,栖息地安全,蛇类种群的恢复和繁衍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近日,顺义区张镇张各庄村,两条大蛇盘踞鸡笼旁(图源:顺义消防)
其次,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为蛇类活动提供了更长的“档期”。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温暖湿润的气候是它们活动的“兴奋剂”。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北京城区显著的“热岛效应”,使得蛇类每年开始活动的时间提前,停止活动的时间延后,整体活动周期拉长。尤其是在春夏之交的雨后,闷热潮湿,蛇会从洞穴中爬出,到路面、墙角等相对干爽的区域“透气”,这便大大增加了它们被目击的概率。
人类活动边界的扩张,也使我们“敲开”了蛇的家门。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新建的居民小区、办公区、科研院所等,都选址在曾经的浅山或郊野地带,这相当于直接在蛇类的“客厅”和“卧室”旁安了家。同时,徒步、露营、越野跑等户外活动的兴起,也让更多市民深入到过去人迹罕至的区域,从而增加了与蛇相遇的机会。
“蛇邻居”大揭秘谁在北京“潜伏”?
知己知彼,方能从容应对。虽然大多数人并没在野外遇见过蛇, 似乎让人误以为北京的蛇类资源并不丰富,但实际上,北京的蛇类多样性在北方地区是很高的,有很多主要分布在南方的蛇,最北的分布线都是北京。
北京地区目前发现有17种蛇,其中13种是不会致人严重伤害,可以称之为无毒蛇的蛇类(白条锦蛇、赤峰锦蛇、王锦蛇、团花锦蛇、黑眉锦蛇、玉斑丽蛇、红纹滞卵蛇、赤链蛇、黑背白环蛇、刘氏白环蛇、黑头剑蛇、黄脊游蛇、乌梢蛇),有3种是管牙蛇的毒蛇(短尾蝮、华北蝮、西伯利亚蝮),1种具有发达的后牙腺可以引发强烈出血的毒蛇(虎斑颈槽蛇)。
1
乌梢蛇
Ptyas dhumnades
(CANTOR, 1842)
无毒蛇
乌梢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鼠蛇属Ptyas
【分布】乌梢蛇分布于山区的近水溪流及低山地区。
【物种形态描述】乌梢蛇是一种中大型游蛇,成体体长超过1.5米,幼体体色褐黄色,自颈后至尾尖有数条贯穿的黑色直纹。成体体色黑褐色或灰褐绿色。体细长且眼大,体背正中有隆起的脊。
2
黑背白环蛇
(别称:黑背链蛇)
Lycodon ruhstrati
(FISCHER, 1886)
无毒蛇
黑背白环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链蛇属Lycodon
【分布】黑背白环蛇少见于中海拔山区。
【物种形态描述】黑背白环蛇是一种小型的游蛇,体长一般不超过50厘米。头颈部区分明显,体圆形且纤细。成体体色黑白相间,幼体为乳黄及黑相间。
3
赤链蛇
Lycodon rufozonatus
(CANTOR, 1842)
无毒蛇
赤链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链蛇属Lycodon
【分布】赤链蛇分布于中低海拔山区。
【物种形态描述】赤链蛇是一种中体型的游蛇,但在密云的山区可能会表现出体长不足1米的小体型个体。身体匀称且壮实的游蛇,头扁且头颈明显。体背花纹为明亮的红黑相间色。
4
刘氏链蛇
(别称:刘氏白环蛇)
Lycodon liuchengchaoi
(ZHANG 2011)
无毒蛇
刘氏链蛇
属:链蛇属Lycodon
【分布】刘氏链蛇分布于中低海拔山区。
【物种形态描述】刘氏链蛇是一种小型的游蛇,其体长往往不超过50厘米。头颈部区分明显,体圆形且纤细。成体体色红黑相间,幼体体色为橘黄及黑相间。
5
黄脊游蛇
Orientocoluber spinalis
(PETERS, 1866)
无毒蛇
黄脊游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东方游蛇属Orientocoluber
【分布】黄脊游蛇分布中低海拔的多石山地。
【物种形态描述】黄脊游蛇是一种小体型的游蛇。体形细长,体长不超过1米。眼大且头颈区分明显,瞳孔为圆形,体背为棕褐色或灰褐色,体背正中有一条自顶鳞延伸至尾尖的明黄白色饰纹。
6
团花锦蛇
Elaphe davidi
(SAUVAGE, 1884)
无毒蛇
团花锦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锦蛇属Elaphe
北京唯一的国家二级保护蛇类。
【分布】团花锦蛇分布于中低海拔的多石山地。
【物种形态描述】团花锦蛇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游蛇类,体长约1米。体粗壮且有力,头颈区分明显,瞳孔为圆形,鳞片起棱。体色为浅灰色,体背正中有一列深灰色或深灰褐色的圆斑,体侧两侧在接近腹鳞的背鳞上有一列稍小的,与体背圆斑颜色相同的深灰色圆斑。
7
赤峰锦蛇
Elaphe anomala
(BOULENGER, 1916)
无毒蛇
赤峰锦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锦蛇属Elaphe
【分布】赤峰锦蛇分布于中低海拔的浅山地区。
【物种形态描述】赤峰锦蛇是一种中大体型的蛇类,成年个体体长通常超过1米,体粗壮,身体前半段体背灰褐、灰黑或棕黑色,身体后半段呈黑黄相间的“虎纹”状斑纹。赤峰锦蛇是一种幼体与成体不同花纹的蛇类,初生幼体棕灰或灰褐色,略均匀分布着深色花纹(如图),之后逐渐至三岁龄时转变为成体花纹。
8
白条锦蛇
Elaphe dione
(Pallas, 1773)
无毒蛇
白条锦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锦蛇属Elaphe
【分布】白条锦蛇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
【物种形态描述】白条锦蛇是一种中体型的无毒蛇类,大多数日常可见的个体体长50-80厘米,较少有个体体长超过1米。瞳孔圆形,头颈部区分明显。白条锦蛇体背黄褐色、棕褐色或灰褐色,自头背至尾部有对称的深褐色小碎斑。
9
玉斑丽蛇
(别称:玉斑锦蛇)
Euprepiophis
mandarinus
(CANTOR, 1842)
无毒蛇
玉斑丽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玉斑蛇属Euprepiophis
【分布】玉斑蛇分布于植被较好的中低山林缘区域。
【物种形态描述】玉斑蛇是一种中小型的无毒蛇类,成体体长70-80厘米。玉斑蛇体背灰或棕灰色,具有黄色横纹的黑色菱形斑纹。玉斑蛇体色艳丽,较难与其他同区域分布蛇类混淆。
10
王锦蛇
Elaphe carinata
(GÜNTHER, 1864)
无毒蛇
王锦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锦蛇属Elaphe
【分布】王锦蛇分布于植被较好的中低山林缘区域。
【物种形态描述】王锦蛇是一种中大体型的蛇类,王锦蛇体黄色间灰黑或棕黑色间白色斑点,成体体型超过1.5米且体型壮硕。瞳孔圆形,头颈区分明显,鳞片起强棱。
11
黑头剑蛇
Sibynophis chinensis
(GÜNTHER, 1889)
无毒蛇
黑头剑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剑蛇属Sibynophis
【分布】黑头剑蛇分布于植被较好的中低山林缘区域。
【物种形态描述】黑头剑蛇是一种小型游蛇,体长不超过60厘米。体细长,头颈部区分不分明,瞳孔圆形,鳞片光滑。体色以棕褐色为主,头颈部黑灰色,上唇鳞白色或灰白色。
12
黑眉锦蛇
(别称:黑眉曙蛇)
Orthriophis taeniurus
(COPE, 1861)
无毒蛇
黑眉锦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曙蛇属Orthriophis
【分布】黑眉锦蛇分布于区内植被较好的山区与浅山区。
【物种形态描述】黑眉锦蛇是一种中大体型的蛇类,成年个体体长通常超过1米,体背黄、橄榄黄或黄绿色,杂有略对称的间白色杂点的黑色斑纹,身体后半段黑色斑纹渐消失,花纹体色转变为体侧黑色杂白色点,体背正中黄绿色。头颈部分明,身体粗壮,鳞片光滑,瞳孔圆形。
13
红纹滞卵蛇
(别称:红点锦蛇)
Oocatochus rufodorsatus
无毒蛇
红纹滞卵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滞卵蛇属Oocatochus
【分布】红纹滞卵蛇分布于中低海拔浅山近水地区。
【物种形态描述】红纹滞卵蛇是一种小型无毒蛇,其成体体长不超过70厘米,多数体长在50厘米。红纹滞卵蛇体色棕黄色,体背面有一条或分叉为两条的浅且细的由枕部至尾尖的红色纹。
14
虎斑颈槽蛇
(别称:虎斑游蛇)
Rhabdophis tigrinus
(BOIE, 1826)
可致人蛇伤的游蛇
虎斑颈槽蛇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属:颈槽蛇属Rhabdophis
【分布】虎斑颈槽蛇分布于平原及浅山区的近水区域。
【物种形态描述】虎斑颈槽蛇是一种具有后沟牙及后牙腺的中型蛇类,多数体长50-70厘米。虎斑颈槽蛇身体前半段红黑相间,后半段花纹逐渐变绿底色间黑色杂点。其鲜艳的体色在区域内较难与其他蛇类相混淆。体细长,较容易区分头颈部,瞳孔圆形,鳞片起棱,行动敏捷。
16
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us
有毒的管牙蛇
短尾蝮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蝰科Viperidae
属:亚洲蝮属Gloydius
【分布】短尾蝮分布于中低海拔浅山及多石山地。
【物种形态描述】短尾蝮是一种小型蝮亚科毒蛇,其成体体长不超过70厘米,多数体长在30-50厘米。短尾蝮体色灰褐色或棕灰色,身体自头后至尾尖对称分布深色圆斑,眼后有细白眉纹且尾尖为浅绿或浅橘黄色。体短小且粗壮,头颈部区分明显,瞳孔纺锤形,鳞片起棱。本种可能与区域内其他蛇类如团花锦蛇相混淆,因具有毒性需慎重仔细辨认。
16
西伯利亚蝮
Gloydius halys
有毒的管牙蛇
西伯利亚蝮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蝰科Viperidae
属:亚洲蝮属Gloydius
【分布】西伯利亚蝮分布于中高海拔山区。
【物种形态描述】西伯利亚蝮是一种中小型蝮亚科毒蛇,其成体体长不超过70厘米,多数体长在50厘米。西伯利亚蝮体色灰褐色,身体背部自颈部至尾尖有白色的对称或半对称横纹,眼后有细白眉纹,白眉纹下为较粗的黑纹。体短小且粗壮,头颈部区分明显,瞳孔纺锤形,鳞片起棱。本种可能与其他蛇类如团花锦蛇相混淆,因具有毒性需慎重仔细辨认。
17
华北蝮
Gloydius stejnegeri
有毒的管牙蛇
华北蝮
【分类】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科:蝰科Viperidae
属:亚洲蝮属Gloydius
【分布】分布、物种形态与西伯利亚腹基本一致,靠外观很难分辨,但北京西部山区太行山脉见到的基本为华北腹,东部山区的燕山山脉为西伯利亚腹。
【物种形态描述】华北蝮体型较大,成体全长约60-80厘米。体色多棕褐色,体两侧各有一列大块圆形斑。斑块宽约占3-4枚背鳞,边缘色深而中央色浅,接近体底色,斑块前后边缘镶嵌以黑色细纹,两列斑交错排布(也有部分斑块在体中后段左右对称排布),多在体中线处相遇;从侧面观察,呈现规则的方块状斑(河北和北京分布者)或圆形斑(陕西和山西分布者);每列斑块前后间隔约1-1.5枚背鳞宽。
“狭路相逢”怎么办?从预防到急救的全方位指南
与蛇相遇,最重要的是科学应对。恐慌是最大的敌人。
首先,我们要了解毒蛇的习性及活动规律,在它们活动的时段及地区,应特别提高警惕。
其次,参加野外活动时应戴帽子,穿着宽松的长袖衣服与长裤,并且要穿厚的鞋子。
另外,活动场地应尽量清理,行进时随时打草惊蛇,但不要刻意去拨弄蛇类和激怒它们。不要随意把手伸到木头和石块的下方,在翻动木头或石头时应朝自己的方向翻动。同时,应该携带毒蛇急救器材,以备不时之需。
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咬痕区别(图源:304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被毒蛇咬伤相当危险,万一被毒蛇咬伤,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地紧急处理。进行户外活动一定要准备急救药品与器具及邻近医院的联络电话,以防万一。
首先,我们要辨明是被哪种蛇咬伤的,利于抗蛇毒血清使用。尽量记住蛇的体形、体色、斑纹和其他特征。有条件拍摄致伤蛇的照片,尽量不要去捕捉或追打蛇,以免二次受伤。
其次,立即停止剧烈活动,不要过于惊慌,保持安静,减缓血液循环速率。迅速除去受伤肢体上的束缚物,如戒指、手表和手链等物品。
第三,不要用手挤压,也不要用嘴吸吮,或可用吸血器吸出伤口污血。
第四,使用弹性绷带包扎伤口,包含伤口上下关节,包扎松紧以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为度,不要扎得过紧,以免破坏伤口处的血管,可以每扎20-30分钟放松1-2分钟,然后再扎紧,以防肢体缺血性坏死。
最后,与医院联系,以最迅速的方式将伤者送医急救治疗。
避免这些常见误区
用嘴吸毒
影视剧中常出现“用嘴为同伴吸蛇毒”剧情,现实中,这样操作很危险!被蛇咬后,毒液会随血液、体液很快扩散,并不能吸出来多少。若“吸血”者口腔有炎症或伤口,毒液还会渗透带来伤害。
切开伤口排毒
切勿自主切开伤口,开创不当易导致伤者失血过多和伤口感染。
认为伤口无肿痛就没事
被神经毒类毒蛇咬伤后,早期症状往往较轻,容易被忽视。如被银环蛇咬伤时,伤口不肿不痛,咬伤后1-2小时才开始出现乏力、麻木、喉咙梗阻等症状,但此类蛇伤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因此一旦被蛇咬伤应立即就医。
蛇毒血清很管用
万一被毒蛇咬了,抗蛇毒血清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抗蛇毒血清是蛇伤唯一有效的解毒药。
抗蛇毒血清又称抗蛇毒血清免疫球蛋白,是用蛇毒作为抗原,给动物(通常是马、羊等)反复进行小剂量注射免疫,使动物体内产生符合要求的蛇毒抗体,然后通过采血分离血清提纯而成,是专为治疗毒蛇咬伤病人的速效、高效、特效的药物。
注射抗蛇毒血清能使人体立即获得相对应蛇毒的抵抗力,以中和蛇毒的毒性作用,这就是蛇伤的人工被动免疫。无论是动物试验还是临床疗效,在现有的蛇伤药物中,抗蛇毒血清疗效是最确切的,其他药物目前还只能作为抗蛇毒血清的辅助治疗。
目前我国上市生产的抗蛇毒血清有:抗蝮蛇毒血清 、抗五步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这四种血清基本可以解决国内绝大多数种类的毒蛇咬伤问题。
所以,被蛇咬伤后应立即拨打120,并认清蛇的特征或拍照,采取束扎处理伤口,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能最大程度降低死亡或永久残疾的风险。
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304医院)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蛇咬伤救治中心,拥有抗蛇毒血清四种,即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和抗眼镜蛇毒血清。
随着夏季蛇咬伤高发期的到来,304医院近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已全面启动蛇咬伤救治应急预案,储备充足抗蛇毒血清,为北京及周边省市可能发生的蛇咬伤事件做好医疗准备,24小时待命为蛇咬伤患者提供专业救治。
蛇,是衡量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标尺”。在北京,与“蛇”共存,考验着我们这座超大城市的生态智慧。它们不是需要被消灭的敌人,而是需要被了解和尊重的邻居。
通过科学的认知、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应对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与生机盎然的自然之间,找到那条和谐共处的安全边界。
审核专家:乔轶伦(北京动物园管理处两栖爬行动物保育专家)
参考来源: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北京统计、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日报等
撰文:记者 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