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雨
高磷血症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血磷水平长期失控不仅会引发皮肤瘙痒、骨质疏松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增加心血管钙化风险,成为威胁患者生存质量的“隐形杀手”。对于依赖透析维持生命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磷的“第一道防线”。本文将结合高磷血症的发病机制,系统梳理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关键点,帮助患者及家属科学规划饮食,实现“吃”出健康的目标。
一、高磷血症为何“盯上”血液透析患者
1. 肾脏排磷功能“失灵”
健康肾脏可通过尿液排出每日摄入的磷,但透析患者肾功能几乎完全丧失,磷排泄依赖每周2~3次的血液透析。然而,单次透析仅能清除约800~1000mg磷,远低于每日饮食摄入量(1000~1500mg),导致磷在体内蓄积。
2. 透析治疗的“局限性”
非透析日血磷水平逐渐回升,形成“透析后低磷-间歇期高磷”的波动循环。常规血液透析对磷的清除率仅为60%~70%,无法完全替代健康肾脏功能。
3. 饮食结构的“隐形陷阱”
火腿、香肠、奶茶等加工食品含磷添加剂,吸收率高达90%~100%;坚果、动物内脏、奶制品等高磷食物常被误认为“营养丰富”,实则暗藏风险。
二、饮食控磷的“黄金法则”:限制摄入+促进排出
1. 每日磷摄入量“红线”
血液透析患者每日磷摄入量应控制在800~1000mg以内。每增加100mg磷摄入,血磷水平可能升高0.1~0.2mg/dL,加速并发症进展。
2. 高磷食物“黑名单”
加工食品:火腿、培根、午餐肉(含磷保水剂),奶茶、可乐、巧克力(含磷酸盐添加剂),速冻食品、方便面调料包。
天然高磷食物:动物内脏(猪肝、鸡胗)、脑花,蛋黄(每枚含磷约100mg)、奶制品(牛奶250ml含磷250mg),坚果(杏仁、腰果)、豆类(黄豆、黑豆)。
3. 低磷食物“白名单”
优质蛋白选择:蛋清(磷/蛋白质比值低)、血制品(猪血、鸭血),淡水鱼(草鱼、鲫鱼)、去皮禽肉(鸡胸肉、鸭肉)。
主食替代方案:粉丝、藕粉、麦淀粉(磷含量仅为普通面粉的1/3),慎选高磷主食如全麦面包、燕麦片
蔬果选择技巧:优先选择磷/钾比值低的蔬果如苹果、梨、西瓜、黄瓜、胡萝卜,避免高磷蔬果如葡萄干、香蕉、蘑菇、干豆类。
三、烹饪技巧:让食物“脱磷”的智慧
1. 水煮去磷法
将食材切块后用沸水煮沸1~2分钟,弃去汤汁后再行烹饪,可减少30%~50%的磷含量。适用于肉类、鱼类、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2. 食材处理技巧
禽肉去皮、畜肉去肥膘,减少磷摄入,避免饮用肉汤、火锅汤,其中溶解大量磷。
3. 调味料替代方案
用醋、柠檬汁、香草替代酱油、味精等含磷调味品;用番茄、洋葱、蒜头自制酱料,避免市售酱料中的添加剂。
四、药物辅助:磷结合剂的“精准使用”
1. 作用机制
磷结合剂可在肠道内与食物中的磷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减少磷吸收。
2. 用药时机
需与食物同服,确保药物与磷充分结合。根据血磷水平和饮食磷摄入量个体化调整,避免便秘、高钙血症等副作用。
3. 新型磷结合剂进展
需要司维拉姆、碳酸镧等不含钙的磷结合剂,可降低血管钙化风险,适用于高钙血症患者。
五、特殊场景饮食管理
1. 节日聚餐“防坑”指南
提前规划:聚餐前少量进食低磷食物,避免饥饿状态下暴饮暴食。
选择策略: 优先清蒸、白灼菜品,避免油炸、红烧等高磷烹饪方式;用清水涮食后再食用,减少酱料摄入。
2. 外出就餐“四步法”
一问菜品是否含内脏、坚果等高磷食材,二选白肉(鱼、鸡)替代红肉,避免汤类菜品,三去除可见脂肪、皮层及酱汁,四控制食量,主食选择米饭而非杂粮。
六、结语
高磷血症管理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终身课题”,而饮食护理是其中最可控、最经济的环节。需要强调的是,饮食管理并非“一刀切”的禁食,而是基于科学知识的个性化调整。患者应与医生、营养师紧密合作,定期监测血磷水平,动态优化饮食方案,在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实现血磷的长期稳定控制。
(单位:魏县达康血液透析中心,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