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海鸥
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其特点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若未及时救治,患者可能因失血性休克或窒息而死亡。急诊护理作为抢救生命的第一道防线,需快速识别出血征象、精准实施止血措施,并严密监测并发症。本文将系统梳理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护理流程,从院前急救到多学科协作,为患者争取“黄金抢救时间”。
一、黄金抢救流程:从“识别出血”到“稳定生命体征”
1. 快速评估
显性出血:呕血(咖啡色或鲜红色)、黑便(柏油样)、血便(暗红色或鲜红色)。
隐性出血:头晕、心悸、乏力、晕厥,伴皮肤苍白、四肢湿冷。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提示失血量约400ml;若血尿素氮/肌酐比值>30:1,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2. 院前急救
患者取休克体位(头高20°~30°,下肢抬高15°~20°),防止误吸。对呕血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积血,必要时气管插管。建立至少2条大口径静脉通路,优先选择上肢静脉,避免下肢静脉因重力影响输液速度。
3. 院内分诊
采用“胸痛优先”分诊系统,目标:患者到达至胃镜完成时间<60分钟。根据Glasgow-Blatchford评分(GBS)判断出血严重程度,GBS≥12分提示高风险。
二、止血措施:从“药物”到“内镜”的精准施策
1. 药物止血
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80mg静注,后8mg/h持续泵入,提升胃内pH>6,促进血小板聚集。
血管活性药物:生长抑素250μg静注,后250μg/h持续泵入,减少内脏血流量30%~40%。
局部止血药:去甲肾上腺素8mg+生理盐水100ml胃管注入,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 内镜止血
适应证: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优先选择急诊胃镜。
常用技术: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或硬化剂注射(EIS);
胃十二指肠溃疡:钛夹夹闭或注射肾上腺素(1:10000)。
术后护理:术后禁食24小时,监测有无再出血。
3. 三腔二囊管
适应证:内镜止血失败或无法实施内镜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操作要点:胃囊注气150~200ml,食管囊注气100~120ml,牵引重量0.5kg,每12小时放松气囊15分钟。
三、并发症预防:筑牢“三道防线”
1. 失血性休克防治
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目标收缩压90~100mmHg,避免过度复苏导致再出血。血红蛋白<70g/L或血细胞比容<25%时输注红细胞,维持Hct>30%。
2. 误吸防控
气管插管指征:意识障碍、大量呕血或血氧饱和度<90%。
胃管引流:放置粗口径胃管,持续负压吸引,减少胃内积血。
3. 感染预防
内镜消毒采用邻苯二甲醛浸泡12分钟,杀灭结核杆菌和病毒。对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防性使用头孢曲松2g静注。
四、特殊人群护理:精准施策的“个体化方案”
1. 老年患者
床头抬高30°,避免体位性低血压;PPI剂量减半,减少骨折风险。
2. 肝硬化患者
凝血因子补充,纤维蛋白原<1g/L时输注冷沉淀;监测血氨水平,若出现扑翼样震颤,需限制蛋白质摄入。
3. 妊娠合并出血
禁用生长抑素,改用特利加压素;孕周>34周且病情稳定时剖宫产。
五、康复护理:从“止血”到“防复发”的长程管理
消化道大出血康复期需从清流质逐步过渡到少渣软食,忌坚硬刺激食物;戒烟酒以减少胃黏膜损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完成14天四联疗法;定期胃镜复查评估病灶情况,长期服用抑酸药者需监测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六、结语
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护理需快速识别出血征象,精准实施止血措施,严密防控并发症,从院前急救到多学科协作,每一环节都需争分夺秒。唯有患者、家属、医护团队协同作战,以科学为武器,才能赢得生机。未来,5G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将提升急救效率,为患者点亮“生”的希望。
(单位:固安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