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田田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服用抗生素“消炎”。然而,抗生素并非万能灵药,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抗生素耐药导致约70万人死亡,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一、认识抗生素:对抗细菌的“武器”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通俗来说,抗生素是专门针对细菌感染的“武器”,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等方式,达到杀菌或抑菌的效果。
二、滥用抗生素的4大危害
1.催生耐药菌,陷入“无药可用”困境
当抗生素频繁使用时,敏感细菌被杀死,但少数耐药细菌却能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随着时间推移,耐药细菌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失去作用。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一旦感染,治疗难度极大。
2.破坏肠道菌群,引发健康问题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这些细菌相互协作,维持着肠道微生态平衡,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功能。滥用抗生素会无差别攻击肠道内的有益菌和有害菌,导致菌群失调。轻者出现腹泻、腹痛、便秘等肠道不适症状,重者可能引发伪膜性肠炎等严重疾病。此外,肠道菌群紊乱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3.损害肝肾功能,影响身体健康
大部分抗生素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滥用抗生素会加重肝肾负担,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损害肝肾功能。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四环素类抗生素可能影响肝脏代谢,导致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滥用抗生素的风险更高。
4.增加不良反应,危及生命安全
抗生素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严重多形红斑)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滥用抗生素会进一步增加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三、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原则
1.遵医嘱用药,不自行购买和使用
抗生素属于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和使用。当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并根据感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切勿自行买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增加耐药风险。
2.足量足疗程用药,避免随意停药
一旦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否则残留的细菌可能再次繁殖,导致病情反复,同时增加细菌耐药的可能性。例如,治疗肺炎时,通常需要连续使用抗生素7~10天,具体疗程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
3.不随意联合用药
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且容易诱导细菌耐药。只有在医生明确判断单一药物无法控制病情,或存在混合感染时,才需要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方案需由专业医生制定,并严密监测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
4.特殊人群谨慎用药
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时需格外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部分抗生素可能影响骨骼和听力发育;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考虑对胎儿和婴儿的影响;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这些人群使用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武器,但滥用这把“利剑”,只会伤害自己。了解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树立合理用药观念,既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为遏制全球抗生素耐药问题贡献力量。记住,谨慎使用抗生素,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卫士。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