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淀淀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有一种名字听起来不算熟悉,却越来越值得关注的病——间质性肺病。它不像哮喘那样反复发作,也不像慢阻肺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带来的伤害却非常严重,甚至会进展为不可逆的肺纤维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危及生命。很多患者在确诊前常常已经“咳了几个月、气喘几年”,误以为只是普通的支气管炎或老慢支。事实上,早期识别、及时治疗、规范管理,才是应对间质性肺病的关键。
什么是间质性肺病
“间质性肺病”(ILD)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以肺间质受损为主要特点的慢性肺部疾病统称。所谓“肺间质”,是指肺泡之间的支持组织,就像海绵里的纤维架构,支撑着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当肺间质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慢性炎症、受损修复失调,最终就会变厚、变硬,形成纤维化组织,影响氧气进入血液的效率。这就好比本应柔软的肺泡逐渐“结痂硬化”,无法正常“呼吸”。间质性肺病种类繁多,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结缔组织病相关性ILD、过敏性肺炎、职业性肺病、药物相关性ILD等。它们有着不同的诱因,但最终都会导致肺功能下降、气体交换障碍,甚至呼吸衰竭。
典型症状有哪些
慢性干咳:咳嗽持续数周到数月,多为刺激性干咳,少痰甚至无痰。
活动后气喘:初期爬楼、走远路时才气短,后期逐渐在日常活动中也感到喘不上气。
乏力、体重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消瘦。
杵状指:部分患者手指末端变粗、指甲隆起,呈“鼓槌状”。
因为这些症状发展缓慢,很多人以为是年纪大或肺功能“差点”,从而延误就诊。实际上,当症状明显影响活动能力时,往往已经存在不可逆的肺纤维化。
哪些人属于高风险人群
年龄在50岁以上,长期咳嗽或活动后气喘者;有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者;接触粉尘、石棉、鸟类、霉菌、农药等职业或环境因素者;使用某些易导致肺损伤的药物(如某些化疗药、抗生素)的人群;吸烟史较长者;家族中有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史者。如果你属于上述人群,尤其是合并不明原因干咳或气促,应尽早进行肺功能检查和高分辨率CT筛查。
如何确诊间质性肺病?并非单凭“听诊”或“拍个片”
高分辨率肺部CT能清晰显示肺部细小结构的变化,是诊断ILD的金标准;肺功能检查能够测量肺活量、气体交换能力,评估肺受损程度;血氧饱和度与动脉血气可分析判断氧气进入血液的效率;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判断是否存在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在不能明确诊断时,支气管镜检查或肺组织活检可以进一步获取组织病理信息。确诊后,还需要评估病情是否进展过快、是否存在肺高压、心功能受累等情况,以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有哪些?早诊早治是关键
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尼达尼布,是目前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重要药物,能延缓肺功能恶化;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免疫相关性IL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硬皮病相关ILD;中重度患者可在活动或静息时使用氧气,减轻缺氧症状;呼吸康复训练通过专门的锻炼提高肺部使用效率和活动耐力;少数重症患者可能考虑肺移植作为终极手段。治疗方案需根据病因、肺功能、进展速度及并发症制定,切忌擅自停药或“自己调整”用药,应在呼吸科或风湿免疫专科指导下管理。
如何进行日常防控与自我管理
首要是戒烟,避免加重肺部损伤;远离粉尘、化学品、霉菌和鸟类等诱因;定期复查肺功能和影像,便于医生掌握病情变化。同时,在专业指导下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能和呼吸功能;接种流感、肺炎疫苗,预防感染;保持良好情绪,与家人积极配合,共同面对慢病挑战。患者还可简单记录每天的咳嗽、气促、疲劳等症状,便于随访时提供参考。
间质性肺病看似“隐秘”,实则可能已经悄悄夺走了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很多人因为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等到确诊时已为时晚矣。但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完全有机会稳定病情、延缓进展,甚至维持多年的良好生活状态。如果已经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干咳、气促,或者属于免疫病、高风险职业人群,请您不要轻视这些信号,及时就医、规范评估、科学管理,才是对健康最好的守护。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