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莫丽芬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伤害,如摔倒擦伤、刀割出血、交通事故等。一旦身体发生开放性损伤,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不仅会引起严重感染,甚至可能因为失血过多、伤情加重而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并掌握创伤急救中的基本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急救能力。许多时候,专业医疗救援无法在第一时间到达,这时,“第一目击者”的应急处理往往决定了伤者的恢复程度甚至生死走向。本文将围绕创伤现场应对,从出血控制到伤口保护,再到受伤肢体的临时固定,为大家介绍一套科学、安全、实用的急救流程。
止血:先控出血,再谈处理
出血是大多数创伤的首要表现。轻微出血可能不太严重,但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尤其是动脉出血(呈喷射状、鲜红色血流),极短时间内就能造成休克甚至死亡。因此,第一时间止血,是处理创伤的重中之重。
直接加压止血:适用于大多数开放性出血。用清洁的纱布、毛巾或手套包裹的手掌压在伤口上,持续加压5~10分钟,直到出血减轻或停止。若无纱布,可就地取材使用干净衣物。
加压包扎止血:当初步止血后,应尽快使用绷带、布条等材料进行包扎,并在伤口上方加压以保持压力。注意力度适中,既要控制出血,又不能阻断下方血液循环。
动脉压迫法:若出血严重且难以控制,可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近心端的动脉,如上肢压肱动脉、下肢压股动脉,以减少血流。
止血带法:用于四肢严重大出血、生命受到直接威胁时,临时使用止血带(或布条、皮带等代替),每30~60分钟应放松几秒钟,以免肢体缺血坏死。写明止血带使用的时间,并尽快送医。
止血注意事项
勿在开放伤口上撒粉末、涂药或酒精,以免刺激组织或干扰医生后续处理。
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脉搏,若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等休克征兆,应及时采取平卧、抬高下肢等体位处理。
控制出血后,才可继续进行伤口保护或固定处理。
包扎:保护伤口,预防感染
清洁为先:若现场条件允许,应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周围污物,但不建议在伤口内部反复冲洗。处理前要尽量洗手或戴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覆盖伤口:选择无菌纱布或干净柔软的布料覆盖创面,避免伤口暴露在空气或灰尘中。如创口有异物,不可强行拔除,应包裹并固定异物周围,等待专业处理。
包扎适度:使用绷带、三角巾或布条进行螺旋式缠绕,松紧适中。若出现肢体发紫、麻木、肿胀,说明过紧,需重新包扎。
留出观察窗口:包扎后应留出手指或脚趾暴露部分,以便观察血液循环。若有持续出血或伤口渗出,应及时更换或加强包扎。
固定:稳定伤肢,防止二次伤害
固定前勿试图复位:除非专业人员,不建议强行拉直或纠正变形肢体,应在其原有位置进行固定,以减少进一步损伤。
固定范围覆盖上下关节:对骨折部位固定时,应覆盖受伤部位上下各一个关节,确保肢体不活动。
就地取材,合理支撑:可使用木板、树枝、雨伞、杂志卷等当作夹板,外部用绷带、布条、三角巾绑紧。若实在没有工具,也可将伤肢固定在健康肢体旁,如将受伤手绑在胸前。
注意末端循环:固定后需检查肢体远端是否仍有血液循环,如手指或脚趾颜色是否正常、有无麻木刺痛。
特殊情况处理建议
脊柱损伤:如怀疑脊椎或颈部受伤,切勿随意搬动患者,应由专业人员配合搬运。
颅脑创伤:有明显出血、昏迷、呕吐者,应保持气道通畅、侧卧防止误吸,不进行过多干预。
复合创伤:如出血、骨折、烧伤同时存在,应优先控制出血、维持呼吸循环,其次进行包扎和固定。
创伤急救常见误区需警惕
看到出血就慌乱,没有及时止血或止血不当,错过救命时机。
乱涂药、撒粉末、敷草药,容易引起感染或干扰专业处理。
伤口异物强行拔除,可能导致更大出血或组织破坏。
包扎过紧或固定不牢,导致肢体缺血或伤肢活动。
脊柱损伤患者随意搬动,极易造成脊髓损伤、瘫痪等严重后果。
创伤急救不只是医护人员的事。突发事故往往没有预警,第一时间在场的可能是亲人、同事,甚至是你自己。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他人的“生命之桥”。止血要果断、包扎要规范、固定要稳妥。掌握这三项基本技能,就是掌握了应对意外的主动权。真正的医疗安全,始于大众急救意识的觉醒。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东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