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廖友生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皮肤问题:手被划破了,脚气犯了,脸上冒了痘,湿疹又开始痒了……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去药店买一支外用药膏“先抹一抹再说”。确实,外用药使用方便,见效快,被视为家中常备的“万能药”。但问题也来了:你真的用对了吗?不少人习惯“一膏多用”,甚至一家人共用一支药膏,哪里痒抹哪里,不分类型、不看成分,甚至长期反复使用。结果不仅没治好病,反而皮肤变薄、变红、反复感染,治疗越来越难。外用药膏虽然是“擦的”,但它并不是“无害的”,更不是“万能的”。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外用药膏背后的知识盲区,以及使用前必须掌握的几点关键内容。
外用药不是一类药,而是很多种
很多人把“药膏”统称为“皮肤药”,但实际上,外用药根据作用机制和适应证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每一种都各有用途和禁忌,不能混用。
抗菌类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主要用于轻微擦伤、小伤口、毛囊炎等感染预防。但不能长期使用,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或刺激皮肤。
激素类药膏:如糠酸莫米松、氟轻松、地奈德,用于湿疹、皮炎、过敏等炎症性皮肤病,能快速缓解红肿瘙痒,但若长期或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副作用,甚至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抗真菌类药膏:如联苯苄唑、特比萘芬、酮康唑,主要治疗脚气、体癣、股癣等真菌感染。要特别注意坚持使用到足疗程,即使症状好转也要继续抹几天,否则容易复发。
抗病毒类药膏:如阿昔洛韦软膏、喷昔洛韦,用于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病毒感染,在早期使用效果更佳,但对细菌或真菌无效。
保湿修复类药膏:如尿素软膏、凡士林、维生素E霜,用于皮肤干燥、慢性皮炎恢复期,帮助修复皮肤屏障,不属于“药”,但在很多治疗中是重要的辅助护理工具。
外用药的用法,远比你想得更讲究
“挤出来,涂上去”。很多人对药膏的使用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但事实上,怎么涂、涂多少、涂几次、涂多久,都直接关系到疗效和安全性。
用前先清洁:使用前应将患处清洗干净并擦干,特别是感染性皮肤病,先把分泌物、油脂、污物清除,有助于药物吸收。
涂多不等于好:不是越厚越有效。一般来说,一“指尖单位”(FTU)的量(从手指第一关节到指尖,约0.5克)可涂抹一个成人手掌大小的面积。
局部轻揉即可:大多数药膏薄薄一层涂开就够了,不需要大力按摩或反复搓揉,以免刺激皮肤或造成药膏成分破坏。
不随意包扎:除非医生建议,一般不需要用纱布或塑料膜覆盖药膏部位,否则容易引起潮湿、感染或激素吸收过多。
按疗程坚持使用:如抗真菌类药膏,往往需要连续使用2周以上才有效;激素类药膏使用时间需严格控制;保湿类药膏可长期使用。不同药膏使用周期不同,不可随意停药或延长。
不同部位的皮肤用药要区别对待
面部:皮肤薄,容易吸收,激素类药膏应使用低效制剂,不宜长期使用,防止皮肤萎缩。
眼周:非常敏感区域,禁止使用大部分激素药膏。
手脚部位:角质层厚,可适当加量。
腋下、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皮肤薄、潮湿,易刺激或感染,慎用强刺激性药膏。
婴幼儿皮肤:更薄更敏感,用药更需谨慎,任何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使用外用药还要注意这些小细节
看清说明书或包装:确认药膏是否含激素、适应证是什么、有无禁忌。
药膏不可口服:特别是儿童,防止误食。
开封后注意保质期:一般建议半年内用完,变色、异味或过期药膏请丢弃。
涂药后洗手:防止药物残留接触眼口等敏感区域。
避免阳光直射:一些药膏具有光敏性,暴晒后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反应。
药膏≠化妆品:不能随便涂脸、混搭护肤品使用。
外用药膏在家庭常见病中确实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它们并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完全无害的。不同成分对应不同病症,不是“擦了就好”那么简单。在使用外用药前,请先搞清楚病因、了解药物成分、注意使用方法、控制用量用时。最重要的是,如果皮肤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请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做出诊断和用药建议。药膏虽小,学问不小。用对了,它就是治病帮手;用错了,反而可能“雪上加霜”。别让“方便”,变成“隐患”。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