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左思思 
清洗是手术室器械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后续消毒与灭菌的基础。清洗的目的是去除器械表面的污垢、血迹、组织碎片等污染物,为后续的消毒与灭菌创造一个清洁的表面环境。清洗不彻底,会直接影响消毒与灭菌的效果,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清洗过程应遵循严格的规范,包括预处理、分类清洗、拆卸清洗等步骤。预处理主要是对器械进行保湿处理,防止污物干燥凝固,增加清洗难度。分类清洗则是根据器械的材质、用途和污染程度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和清洗剂。对于可拆卸的器械,必须拆卸后进行彻底清洗,确保无死角。
消毒是指杀灭或消除医疗器械上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以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消毒的目的是减少器械上的微生物数量,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手术室器械的消毒通常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高温高压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化学方法则使用各种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消毒过程应严格遵循消毒剂的使用说明和消毒设备的操作规程,确保消毒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特殊污染的器械,如接触过朊病毒、气性坏疽等病原体的器械,应采取特殊的消毒措施,如双重消毒,确保彻底杀灭病原体。
灭菌是指杀灭或消除医疗器械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芽孢等。灭菌是手术室器械处理的最高标准,也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
手术室器械的灭菌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这是一种可靠且高效的灭菌方法。灭菌过程应严格遵循灭菌器的操作规程,包括预热、排气、升温、保温、降温等步骤。同时,应定期对灭菌器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灭菌效果。
在灭菌过程中,还应注意灭菌包的包装和标识。灭菌包应根据器械的材质和灭菌方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确保灭菌包的密封性和完整性。标识应注明灭菌器的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等信息,以便追溯和查询。
为了确保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质量,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制度。这包括制定详细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培训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定期对清洗、消毒与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以及建立质量追溯系统等。
质量追溯系统是对手术室器械处理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的重要工具。通过质量追溯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器械的处理状态、操作人员、处理时间等信息,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工作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遵循严格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标准和流程管理制度,我们可以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同时,医务人员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加强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工作,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质量和效率,为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