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前辈 正文
送别李德平院士:他用一生,为中国筑起辐射防护长城
2025-03-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8万

3月16日晚间,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发布讣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辐射防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辐射防护专家,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原院长、名誉院长李德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3月16日17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父子院士,李德平的坎坷求学路

李德平1926年11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兴化市,父亲李继侗就读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留美专科,赴美留学后获耶鲁大学林学博士,是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回国后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德平的童年在清华园度过。受家庭与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表现出对书籍的热爱,由于对周围的事务充满好奇,总是问为什么,父亲便为他订阅了《科学画报》给他看。当时许多知名科学家都是这本期刊的特约撰稿人。这本充满新思想、新概念的期刊便是少年李德平最为翘首以盼的必读书目,而这或许也在他心里栽下了科学之路上不断追问的种子

抗战爆发,清华大学被迫迁往西南,学校停办,还没上完小学的李德平只能随家人回江苏兴化,续读于兴化县开元观小学。一年后入读兴化县立初级中学,由于战争的原因,学无定所,没有上过一个完整学期。初中三年级时,李德平跟随四姑李慧英到上海法租界的迁徙扬州中学就读,但仅上了不到一个学期,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占领租界,扬州中学停办,只好又回到兴化。

▲李德平少年时期与父母和两个妹妹在清华西院

家族的长辈均为知识分子,深知教育和知识对于成长的重要。他们联合请了一些当时到兴化避难的读书人及家族中的渊博者,每家出份子,把家里的孩子聚集起来,学习高中课程。

在兴化读完高中课程的李德平,与同族兄弟相约前往昆明,投奔自己的父亲李继侗。当时李继侗在西南联大生物系担任主任。李德平一行人从江苏出发,经安徽再到江西,半年后到达云南。

由于李德平未赶上高考,只得先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由于成绩优秀,一年后李德平被保送进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毕业时,当时很多毕业生都选择了外出留学。他本有到美国留学的机会,但是李德平并未选择出国,而是听从父亲的教诲放弃了留美的机会,留在国内从事核物理的研究。

他认为,中国的未来需要人才,他有责任尽自己的力量建设新中国。凭着这份爱国的信念,他坚定地留了下来。

因陋就简,攻克一道道“核心”难关

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出任副所长。研究所成立不久,钱三强到清华大学物色人才,时任校长周培源向其推荐了李德平,钱三强相信周校长的眼力,欣然接纳。1951年1月李德平正式调入研究所,被安排到钱三强兼任组长的探测器组工作,开始从事辐射探测器的研发,以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钱三强曾说:“吃面包就要从种麦子开始,要搞原子能就要从建造探测仪器开始。”由此可见辐射探测器研发在核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当时新中国刚从战火中诞生不久,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科研条件十分艰苦,许多仪器设备需自己制作,其中用于辐射探测器的单级汞扩散泵便是重要设备之一,它的制作要用玻璃吹制,组里没有这方面专业人士,动手能力强的李德平便自告奋勇,用上大学时学会的玻璃吹制技能,找来原始工具“皮老虎”代替真空压缩机,在汽油产生的高温火源下,经过反复试验,将普通平底玻璃烧瓶烧制成单级汞扩散泵。在这个过程中李德平表现出的担当精神和技能得到钱三强等老科学家们的高度赞扬

此后不久,奉命去朝鲜战场考察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完成任务回国,向上级汇报后,上级给研究所下达了一项特殊任务,要求研制出一种便携式辐射探测器,用来鉴定美军是否在朝鲜战场使用了核武器。当时从英国留学归来接替钱三强任探测器组组长的核物理学家戴传曾领命后立即想到李德平,要他和自己一起完成任务。

他们白手起家,克服西方文献封锁、手头能查阅到的资料很少、试验条件简陋等种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在制作工艺上下功夫,一次不行,就总结改进再试,不断试验不断改进。有时改进所需用具实验室没有,市面上又难以买到,李德平就自己动手制作,那段时间他每天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最终破解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便携式辐射探测器。此项研究成果1957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科学资金三等奖”。

辐射探测器研制成功后,李德平又与戴传曾一起,在将入射粒子或射线转换成电脉冲的电子器件计数管(又称辐射计数器)上展开攻关,研制出性能良好的三氟化硼中子计数管。李德平参与研制的辐射探测器、计数管,为我国核工业的铀矿勘探和开采、中子物理实验、核武器研制、核试验、武装防化兵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测量手段,为我国自主研发核武器和核反应堆奠定了基础。

投身科研,开拓中国防护事业

“生产未动,防护先行”。在进行铀矿地质勘探,核科学研究及核工业建设的同时,如何防止核辐射危害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70年代,李德平在室外做实验

1962年,中国第一座生产用重水反应堆101建成。领导要求李德平协助完成反应堆周围的环境测量。当时,没有任何现成的移动环境监测仪,李德平借来辆吉普车作为气溶胶采样仪的移动平台,再配上发电机,解决了“移动监测”问题,得到了第一手环境监测数据。此后,他组织设计、试制和安装调试了零功率反应堆剂量监测系统,这是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研制并投入运行的剂量监测系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身为工业卫生研究所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的李德平,挑选精兵强将参与原子弹爆炸现场辐射剂量测量,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计算出核爆后辐射沾染区内地面辐射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列成表格编出手册,为防化兵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早期在矿山防护实践中只测氡而不测子体,测量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对矿工健康影响的状况。李德平组织专门研究组研究氡测量的问题,发表的《受到射程限制时探测器几何因子之计算》一文,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李德平动手研制了一台场效应管静电计,这台仪器设计制造独特,仪器的机壳、电子器件都由他亲手制作和焊接,仪器有良好灵巧可靠的接地装置用以保护场效应管不被损坏。

▲1984年,李德平陪同ICRP主委会主席等参观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实验室

改革开放以后,李德平积极建立和加强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并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推进我国辐射防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5年,李德平被聘任为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主委会委员,并连任三届。1987-1992年任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1988-1992年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成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情真率,尽显大家人格魅力

李德平一直在为中国辐射防护事业后继有人而默默耕耘,他说过:“世上只有一样东西给了别人自己不会减少 ,那就是知识。”在建立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现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之初,他就注意设立恰当的科研课题并挑选一批勤奋、踏实、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中青年人才挑起重担。

正因有了李德平这样的伯乐,一些工作没几年的年轻“千里马”,才能被发掘,能够独立地拿出科研成果,参加部里组织的学术会议。李德平一直默默鼓励新一代年轻人,给予他们机会,对一些后来获奖的重要项目做了许多关键性的指导。

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成果,也尽力给学生争取学习和研究的机会。改革开放初期,他将一批专家学者送出国门参与国际间科技交流活动;担任《辐射防护》主编期间,他把修改稿件看成是提高学术水平的途径,认真仔细的为杂志审改稿件。

作为师长,他反对哗众取宠、浮夸其谈,生活中的他平易近人,常常关怀大家的衣食住行。直到晚年,他都对新鲜事物充满着无限好奇,互联网普及之后,李德平便会用网络搜索自己的老同学;通过自学编程,画出相应图形;在软件修图技术未完全普及之前,他已经在学习如何用软件将自己的孙子与长颈鹿完美地融合于在一张照片上。

痛悼!送别!

李德平院士!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科学报、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核工业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关键技术、数据集开放,“天工”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