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探索 正文
你为啥记不住三岁以前的事
2025-03-14 来源:科普时报 阅读量:1万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家庭聚会时,长辈们笑眯眯地问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趣事吗?用口红涂了个大花脸?”而你,往往一脸茫然地摇摇头,心里嘀咕:“那些事,我真的不记得了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对3岁以前的记忆模糊不清,大脑似乎有意“删除”了这段早期记忆。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童年迷雾与脑发育有关

心理学家将人类无法记得3岁前的事情,以及3至7岁之间记忆不连贯的现象称为“童年失忆症”。尽管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但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认识海马,这个位于大脑颞(niè)叶内侧的精巧结构,是记忆形成和存储的关键区域。婴幼儿时期,海马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难以胜任长期记忆的重任。4岁左右,海马才逐渐“转正”,开始稳定地记录我们的人生故事。

除了海马,我们的视觉系统也在“拖后腿”。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差得惊人,世界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幅模糊的水墨画。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提高,色彩和细节才慢慢看得清晰。记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信息。因此,在视觉发育不完善的婴幼儿时期,我们的记忆自然就支离破碎了。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自我意识的形成。1岁之前,我们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概念,分不清自己和别人,也不懂得“过去”和“未来”。这种自我意识的缺失,使我们难以将经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一系列的时间表和里程碑,从而建立了一个有利于回忆的检索结构。

选择遗忘的艺术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些记忆如此珍贵,为什么大脑要遗忘它们呢?这其实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从出生到2岁左右,大脑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外界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以神经突触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逐步形成密密麻麻的“记忆网络”。如果这些信息不加筛选地全部保留下来,大脑就会变得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电脑,运行缓慢。

遗忘过去,是为了让大脑更好用。记忆靠的不仅仅是神经元的数量,还有神经元之间的链接。脑中的神经突触先是飞速发展,在2岁左右达到巅峰,接着化繁为简,把那些不重要、不常用的记忆逐渐清除。这样一来,大脑变得更加高效,为新的学习和记忆的内容腾出空间。

未曾遗忘的爱与成长

虽然3岁以前的事可能已被遗忘,但那些经历所留下的感受和影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你还记得第一次学会走路、骑车时的喜悦吗?虽然那些具体的画面已经模糊,但那份成就感却伴随着我们成长。这些技能被储存在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中,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小时候与父母的亲密互动、受伤时的恐惧和安慰,这些情感经历被保留在杏仁核等情感中枢里,塑造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在与家人的相处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等。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成为父母,开始照顾自己的小宝宝时,那些被遗忘的时光会突然涌上心头……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王明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2027年底北京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推荐阅读
脑血管疾病:守护大脑健康的防线
2025-03-01 北京科技报
新研究:短期暴食高脂零食会改变年轻男性大脑活动
2025-02-27 新华社
安眠药可能影响大脑排毒
2025-01-31 中国科学报
我国科学家成功解析大脑掌管学习记忆的“分子开关”
2025-01-28 新华社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