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评论 | 食品安全应该得到关注,但不应以制造恐慌的方式
2022-10-20 来源: 阅读量:3万

“海克斯科技与狠活儿”上热搜,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重归大众视野。食品添加剂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正确使用”。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吉菁菁

近日以来,“海克斯科技与狠活儿”这一新词频上热搜,引发食品行业巨震。

所谓“海克斯科技”,原本特指游戏中一种魔法和科技融合的技术。但在某博主的短视频创作中,它成了将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的指代技术:奶茶是用奶精粉和植脂末调配而成;牛排是用碎肉和边角料压制而成;燕窝是明胶片和植脂末加糖浆泡出来的⋯⋯视频内容揭露了一些行业乱象,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视频利用大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制造焦虑和恐慌,其内容本身不仅夸张,讲解也不科学,极易对公众产生误导。

image

(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这种“海克斯科技”又与某品牌酱油联系了起来,成为舆论新热点。有网友晒出自己在日本买的某品牌酱油,配料表上没有防腐剂等添加剂,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另一些网友晒出在国内超市采购的该品牌酱油的配料表,含多种添加剂成分,于是质疑这家企业在执行“双标”。随后这一质疑进一步在舆论发酵中演变为酱油等食品或调味料中是不是要有添加剂,添加剂有没有害的问题。

这两件事情背后的重点都又回归到了食品添加剂上。一些网友认为“添加剂有害,健康食品理应零添加”,这种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纯天然不代表高品质,传统工艺也不代表安全。比如食品添加剂出现之前,古人常使用大量的糖、盐等来延长食品保质期,但这也带来健康问题,过量糖、盐的摄入是心脑血管及其他疾病的直接诱因。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很多,并不仅限于防腐。根据我国2014年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有数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有25000多种,常用的添加剂有5000多种;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愈发严格,目前我国有22类食品添加剂,从品种上算有2300多种,这其中有1780多种是食品香料和香精。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专家孙宝国多次为公众科普: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食品添加剂与食品行业未来的发展密不可分,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所谓“剂量决定毒性”——食品添加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用,而在于如何“正确使用”。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添加”或“不添加”的食品,这主要是企业根据不同消费者喜好以及消费层次而制定的一种营销策略,涉及成本、价格、市场、公众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

食品添加剂从来都不是妖魔鬼怪,偏见和无知才是。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可以理解,但不能盲目跟风,要正确认识、学会分辨。对于大众而言,当前尤其需要培养理性科学的精神及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这样才可能避免落入一些恶意炒作陷阱。当然,企业自身也要洁身自好,将科技手段更多用于提升食品的品质;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充分担起责任,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无一遗漏地加强监管,让公众放心。

此次事件也反映出我国科普工作仍待加强,相关责任方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起应对食品安全热点或突发事件的机制,通过持续努力,引导公众“回归事实、回归理性、回归科学”。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关键技术、数据集开放,“天工”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推荐阅读
辛吉飞首次回应食品添加剂争议,食品添加剂真的是“海克斯科技”吗?
2022-10-31
街边烤肠等于食品添加剂加仿造肉,会致癌?
2017-10-31
阿基&米德De怪科学:背黑锅的食品添加剂
2017-10-24
走出食品添加剂认识误区
2017-07-11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