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黎红丹
脑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风”,发病急、病情重,不仅有着高发病率、高复发率,还伴随着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本文将结合2023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脑血管康复管理》的内容,从饮食、居家安全、用药、技能训练、复查随访及心理健康六大方面,为脑卒中患者提供科学管理方案,助力患者恢复健康。
一、饮食与营养管理:奠定康复基础
饮食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至关重要,需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充足摄入,蛋白质可选择鱼类、瘦肉等优质来源,维生素和矿物质则从新鲜蔬果中获取,主食优先选全谷物与薯类,助力稳定血糖、控制体重。低盐低脂,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等,烹饪用天然调味料替代盐和酱油;控制脂肪摄入,避开动物内脏等,适量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充足水分,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预防便秘与血栓。特殊饮食,合并糖尿病者限制添加糖,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限制嘌呤摄入,均需遵医嘱调整。二、居家安全与环境改造:规避意外风险
脑卒中患者多有肢体活动障碍、平衡能力下降等问题,居家环境改造必不可少。
防滑防摔方面,卫生间、厨房铺防滑垫,浴室和马桶旁装扶手,清理地面水渍杂物,减少跌倒可能。无障碍设计上,家中通道保持畅通,宽度不小于0.9米,家具高度适宜,需用轮椅者可装坡道、去门槛。紧急呼叫系统也很关键,床头、客厅等区域安装一键呼救设备,张贴患者关键信息,方便突发情况求助。保证室内充足照明,尤其在关键区域装感应灯或夜灯;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北方寒冷地区可用新风系统或空调换风,降低感染风险。三、用药指导与注意事项:保障治疗效果
脑卒中患者需长期服药,规范用药是关键。
严格遵医嘱用药,明确药物作用、用法、用量及副作用,出现不适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或停药。建立药物管理体系,制作清单记录药品信息,分类存放药品,定期清理过期药品,避免用药差错。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就诊时告知医生所有用药,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防止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不可凭感觉或模仿他人用药。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恢复自主能力
通过技能训练可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个人卫生训练从穿衣、洗漱、如厕等基础技能开始,选宽松衣物,用辅助工具,循序渐进减少帮助。家务活动训练需结合患者恢复情况,病情改善后可参与扫地、擦桌子等简单家务,分解步骤,控制强度。社交技能训练鼓励患者多与人沟通,参加病友交流会等,提升沟通能力,缓解自卑。同时,培养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锻炼相关能力,增强患者信心。五、定期复查与随访:动态调整方案
定期复查与随访能及时掌握患者病情。
复查内容包括血压、血糖等生化指标检测,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还有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等神经系统功能评估,查看脑部血管与组织恢复状况。随访时间依病情而定,出院后1~3个月首次复查,病情稳定者每3~6个月一次,不稳定或基础病多者需增加频率,严格遵医嘱。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药物、建议进一步检查或改变康复计划,患者需重视并遵循。六、心理健康与社交支持:守护心灵健康
脑卒中患者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管理不容忽视。患者要积极调整心态,家属多关心鼓励,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患者也可通过多种方式放松。社交支持方面,患者可加入病友组织,家属朋友提供实际帮助,社区也可提供康复与心理资源。若出现严重心理症状,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改善心理状态。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家属、医护人员需共同努力,落实科学管理方案,助力患者恢复,回归正常生活。
(单位:南宁市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