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燕芳
提起“猩红热”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觉得既陌生又有些吓人。它听起来像是某种严重的热带传染病,甚至让人联想到“猩猩”“红色高热”等可怕的场景。其实,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特别是在3到10岁的孩子中比较多见。它并不是新疾病,也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问题,早在19世纪,人们就对猩红热有了记载。随着医学的发展,虽然它不像过去那样致命,但依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猩红热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作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菌。这种细菌不仅会引发猩红热,还可能引起咽喉炎、扁桃体炎、皮肤感染等问题。猩红热的“特别之处”在于,当这种细菌感染人体后,一些孩子的免疫系统会对细菌产生一种反应,导致体内出现毒素反应,从而出现发热、皮疹、咽喉痛等一系列症状。换句话说,猩红热其实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反应”,尤其是皮肤和口腔的表现特别明显。
这种病传播起来也不难,打个喷嚏、咳嗽一下、一起吃饭、玩玩具,甚至只是亲密接触,都可能让细菌“乘虚而入”。尤其是在幼儿园、小学这种孩子密集的地方,一旦有一个孩子被感染,如果不及时隔离和处理,很容易在小范围内传播开来。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具备对猩红热的基本了解,既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
猩红热的初期症状常常与普通感冒或咽喉炎相似:孩子开始发烧,体温可能超过38℃,伴随咽喉红肿、吞咽困难,有些孩子还会出现呕吐、头痛、乏力等表现。但接下来,猩红热的“招牌症状”——皮疹会陆续出现。这种皮疹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最先从脖子、胸口、腋下等部位起疹,然后迅速蔓延到全身,摸上去像“砂纸”一样粗糙。皮疹通常不会起水泡,也不会特别痒,但密密麻麻的分布让孩子感到不适。此时,孩子的舌头也会出现“草莓舌”现象:舌头表面像草莓一样变红,凸起的小点很明显,是猩红热的一个经典表现。
如果治疗及时得当,猩红热的症状一般在1周内逐渐减轻。但有一个细节家长需要注意,那就是退疹后会脱皮,尤其是手掌、脚底的皮肤会大片脱落,甚至像蜕皮一样。这种脱皮并不可怕,是身体恢复过程的一部分,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虽然现在猩红热可以通过抗生素很好地控制,但它并非毫无风险。最让人担心的是,如果治疗不彻底或延误了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比如风湿热、肾炎、中耳炎等,这些都是A组链球菌“余波未平”带来的“后遗症”。因此,即使孩子退烧了、皮疹好了,也建议完成医生开的所有药物疗程,不要擅自停药。
对于猩红热的预防,最重要的仍然是孩子养成卫生习惯和家长的警觉。孩子每天上学回家后要洗手,咳嗽打喷嚏要遮住口鼻,避免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等日常用品。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高热、咽喉痛、皮疹等症状,要尽快就医,不要拖延或自行买药治疗。如果孩子确诊猩红热,应当听从医生建议休息并隔离一定时间,避免传染给其他同学或家庭成员。
其实,每年猩红热都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一般集中在冬春之交和秋季开学后。这时候气温变化频繁,孩子身体抵抗力稍差,也更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这些人群密集的地方被传染。因此,家长不仅要关注天气冷暖,更要留意学校是否有类似病例,一旦有风吹草动,就要格外小心。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针对猩红热还没有专门的疫苗,所以防治的关键在于发现及时、治疗规范、日常防护得当。有些家长有疑问:孩子得过一次猩红热是不是就不会再得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引发猩红热的细菌分为不同的毒株,一个孩子得过某一型之后,仍可能被另一型感染,所以防护依然不能放松。
猩红热虽然名字吓人,但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家长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康复,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医学的进步已经让这类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变成了今天可防、可治的“常见病”。但我们仍需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以关爱的行动去守护。孩子的健康,是每一个家庭的牵挂。了解猩红热,就是为他们多上一把“保护锁”。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中成长,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疾病的困扰。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省市:广东省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