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韦露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脚震颤、动作迟缓、肌肉僵硬和平衡障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会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现代医学在药物治疗方面虽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疗效逐渐减弱、副作用增加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患者开始关注中医康复手段,如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穴位刺激等。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调和脏腑、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特别适合帕金森这类慢性、复杂、难治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帕金森病,中医怎么看
在中医理论中,帕金森病并无对应的病名,但其症状可归属于“颤证”“痿证”“风痫”“震颤麻木”等范畴。古代医家曾将此类症状归因于“风、痰、瘀、虚”的内在失调。
中医认为,帕金森的发生与多脏腑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如肝风内动导致手脚震颤,肾精亏虚使脑髓失养,表现为动作迟缓、记忆减退;痰湿阻络影响神经传导,出现面部呆滞、反应迟钝;气血不足则使筋脉失养,引发僵硬、无力。中医调治帕金森,不是单一地“治颤”,而是从“风、痰、瘀、虚”入手,辨证施治,调和全身,达到改善症状、延缓进展的目的。
中药如何干预帕金森病
平肝息风,控制震颤:帕金森最典型的症状是手脚震颤,属“风动于内”,治疗以平肝息风为主。常用中药如天麻、钩藤、羚羊角、白芍等,能够平抑肝风,缓解颤抖。代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用于肝阳上亢、眩晕震颤、头痛烦躁者;也有的配合珍珠母、牡蛎等重镇安神药,减缓情绪激动。
补肾填精,养护脑髓:中医认为肾精是生髓之源,帕金森患者多为年老肾亏,精血不足,治疗需重在补肾养脑。可选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黄精等药材,益精补髓,改善脑部功能。常用方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加减,用于认知下降、动作迟缓、体力虚弱者。
化痰通络,清除阻滞:痰浊阻络是中医治疗帕金森的重要靶点之一。痰湿郁结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导致动作缓慢、呆滞无神。方剂如导痰汤、二陈汤配合天南星、胆南星等燥湿化痰药,有助于清除脑中“浊气”,改善运动不灵与面部僵硬。
活血化瘀,畅通经脉:帕金森患者血液循环减慢、末梢供血不足,常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不畅。可加用丹参、红花、川芎等活血药物,以疏通经络、软化血管、提升反应能力。
针灸在帕金森康复中的作用
针灸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中医手段,通过穴位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兴奋性、改善肌肉控制能力。在帕金森患者中,有多个研究发现,针灸可显著改善震颤频率、肢体僵硬、步态异常等症状。
常用穴位及功效:百会、风池、率谷可疏通头部经络,改善大脑供血;合谷、太冲、阳陵泉能平肝潜阳,调节肌肉张力;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气,增强体力;神门、内关安神定志,改善情绪与睡眠。
针灸通常采用留针15~30分钟,每周2~3次为宜。部分患者也会配合电针、温针、艾灸等疗法,进一步增强疗效。头皮针也在帕金森康复中应用广泛,尤其针对语言障碍、面肌僵硬、步态不稳等情况,刺激特定头部区域可激活大脑皮层,改善运动功能。
康复不只是治疗,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建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生活节奏稳定,有助于神经系统平衡。
情绪疏导:肝主情志,情绪压抑会加重肝风内动。建议尝试冥想、太极、书法等平心静气的活动。
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多食黑芝麻、核桃、山药、木耳等补肾养脑食物。
穴位按摩:每天可自按合谷、足三里、风池等穴位,辅助醒脑安神、缓解僵硬。
坚持运动:适当进行慢走、太极、拉伸锻炼有助于维持肢体功能和神经可塑性。
帕金森病虽然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并非无法改善。中医通过“辨证调理”,以中药调和内在失衡,以针灸打通经络气血,再配合生活调养,可以为患者带来显著而稳定的康复进展。中西结合的康复模式,特别是在疾病早期或中期,能够延缓病情、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主能力。帕金森不是人生终点,只要方法得当,配合持续调理,大脑和身体依然可以慢慢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单位: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