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小英
糖尿病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很多老人多年与降糖药或胰岛素为伴,血糖看似控制得平稳,但在日常护理中仍然暗藏风险。尤其是用药不当和低血糖发作,往往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危险、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为什么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用药出问题
年轻人服药往往比较规律,而老年人却常常因为身体和生活习惯的限制,容易出现用药差错。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下降,老人可能忘记吃药,或者因为怕血糖升高而重复服药。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不同药物之间可能相互作用,影响降糖药的效果,甚至增加低血糖风险。不少老人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进食量常常忽多忽少,如果药物剂量没有相应调整,就可能“药大饭小”,为低血糖埋下隐患。这些情况在乡镇、社区的老人身上尤为常见,也是卫生院随访时最常提醒的内容。
用药提醒:把好安全“第一关”
服药时间要规律:降糖药并不是“想起来才吃”的药,而是需要固定时间、规律服用,才能保持血糖稳定。比如二甲双胍应随餐服用,才能减少胃肠不适并帮助控制餐后血糖。胰岛素也要根据种类严格掌握注射时间,速效胰岛素要在餐前注射,长效胰岛素则多安排在睡前或清晨。
剂量必须精准:老人往往自己调整剂量,觉得血糖高了多打一针,低了就少吃一片,这种做法非常危险。血糖是动态的,不能凭一两次波动就随意改药。所有剂量的调整都必须由医生来决定。
避免漏服或重复:在随访时常会发现,有的老人血糖忽高忽低,追问之下才发现是因为漏服药或者一天吃了两次。对于记忆力下降的老人,建议准备分药盒,家属也要协助监督,必要时用闹钟提醒。
考虑肾功能和心脏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肾功能普遍下降,一些药物如磺脲类可能蓄积在体内,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老人需要定期到卫生院或上级医院检查肾功能,根据检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胰岛素注射有讲究:对于胰岛素使用者,还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导致脂肪增生或药效减弱。卫生院在健康教育时,应当反复强调这些细节,帮助患者养成规范的用药习惯。
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规律。很多老人因为牙口不好或消化不良而吃得少,但药量没有减少,血糖自然容易下降。二是活动量难以掌握。有的老人餐后去干重体力活,运动消耗过多,也可能引起低血糖。三是药物代谢慢。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累积作用。
年轻人低血糖时常常心慌、出汗、手抖,而老年人可能只是表现为困倦、呆滞、反应迟钝,甚至会被误认为是中风或阿尔茨海默病。有些老人夜里低血糖,家人只注意到他们满头大汗,早晨起床时精神不振,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低血糖在作怪。
低血糖识别与急救:家属必须学会
当老人出现低血糖时,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往往决定了结局。家属和身边人必须掌握一些基本要点。如果老人还有意识,能说话、能吞咽,应立即让其摄入能迅速升高血糖的食物,比如一杯温糖水、几块葡萄糖片或糖块。随后再让他吃一点主食或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馒头、米饭或牛奶,以维持血糖水平,防止再次下降。如果老人已经神志不清,或者吞咽困难,千万不能强行喂东西,以免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此时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胰高血糖素注射,这是快速逆转低血糖的重要药物。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快。低血糖一旦延误,可能造成严重的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老人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异常表现,比如突然发呆、说话不清,家属第一反应就应该是先测血糖。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护理的关键不在于做多少复杂的事情,而在于把用药规范和低血糖急救这两个重点真正落实到位。药物要按时、按量、按医嘱服用,不随意增减;低血糖要早识别、快处理,不拖延、不误判。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风险。只要管住药,防住低血糖,再加上家属和医务人员的细心守护,老人完全可以把糖尿病管理得安全而稳定,享受更安心、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单位:眉山市东坡区富牛镇卫生院,省市:四川省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