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艳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吞咽障碍作为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据统计,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30%~50%,因此,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不容忽视。
1.吞咽障碍的“真面目”
卒中发生时,脑部的损伤可能会影响吞咽中枢或吞咽相关神经的功能,导致吞咽肌肉无力、不协调或感觉异常,从而引发吞咽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咀嚼困难、吞咽费力、食物呛咳、吞咽后食物残留等症状。严重时,食物或液体进入气管,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导致窒息死亡。早期筛查是发现吞咽障碍的关键。临床上,常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初步筛查。试验前准备30ml温水,让患者处于坐位,在规定时间内喝完。根据患者的吞咽情况,可将吞咽功能分为5级。若筛查发现可疑的吞咽障碍,需进一步进行检查,以明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进食风险。
2.饮食管理,安全与营养并重
饮食管理是吞咽障碍康复的基础。合理的饮食不仅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还能降低误吸的风险。
(1)食物选择
食物应选择柔软、密度和形状均一、黏度适中、不易松散、易咀嚼、通过咽部食管易变形且很少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如香蕉、蛋羹、米糊等。避免选择过于干燥、粗糙或流质度过高的食物,如干硬饼干、稀粥等,以防误吸。随着吞咽功能的改善,可逐渐过渡到糊状食物、软食、普食。
(2)食物性状调整
稠的食物比稀的安全,因为它能更好地刺激触、压觉和唾液分泌,使吞咽变得容易。可使用增稠剂调节食物的黏稠度,将饮水调整至蜂蜜状。对于固体食物,可将较硬的食品搅拌成泥状,如土豆泥、果泥等。
(3)进食姿势
进食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吞咽的安全。能坐起的患者应采取坐位,身体前倾约30°,颈部稍前屈,利用重力使食物易于吞咽,并减少误吸风险。无法坐起者,可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60°,头偏向健侧。偏瘫患者采用从健侧方进食或吞咽时转头至健侧,可防止食物残留在患侧的梨状隐窝内。
(4)进食速度与量
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以患者能顺利吞咽且无呛咳为宜。进食速度要缓慢,待一口食物完全吞咽后再进食下一口,避免操之过急,防止2次食物重叠入口。
2.康复训练,重建吞咽功能
(1)口腔周围肌肉训练
通过练习口唇闭锁、下颌开合、舌部运动、腭咽闭合等,增强口腔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例如,进行鼓腮、吹气、咀嚼动作训练,可促进口腔肌肉的协调性;对舌肌、咀嚼肌进行按摩,练习张口、伸舌舔上下唇等。
(2)吞咽反射训练
用冰棉棒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引发吞咽反射。每次刺激后鼓励患者做吞咽动作,可提高吞咽反射的敏感性。还可让患者充分吸气后憋住,然后慢慢吞咽唾液,再呼气,最后咳嗽,有助于通过咳嗽清除喉头周围残留的食物。
(3)摄食训练
在患者吞咽功能有所改善后,可进行摄食训练。从少量、糊状食物开始,逐渐增加食物的量和难度。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
3.电刺激治疗,辅助功能恢复
电刺激治疗是通过电极对咽部肌肉进行低频电刺激,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相关研究显示,吞咽功能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康复训练效果更佳。例如,通过表面电极对甲状舌骨肌进行低频电刺激,每日20分钟,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4.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特殊情况的选择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直接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但可根据患者伴随症状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吞咽肌张力障碍者可短期使用盐酸苯海索片,但需警惕口干等副作用;反复肺部感染时需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控制炎症。对于顽固性或风险非常大的吞咽障碍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环咽肌切开术适用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吞咽障碍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环咽肌,降低吞咽阻力,改善吞咽功能;长期不能经口进食者考虑胃造瘘术。
(单位: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