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林
突发口齿不清、言语不利、嘴歪眼斜、单侧肢体无力,很多人可能以为是小毛病,实则是脑卒中的表现。脑卒中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若未能及时识别和就诊,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了解中风的早期信号,把握黄金抢救时间,对于提高救治率和预后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您认识脑卒中的表现、危险性及应对措施。
一、识别脑卒中的典型症状:这些信号不能忽视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该病发作迅速、病情危重,是导致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发病机制复杂,但其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与识别性,及早发现、正确判断,对于抢抓治疗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中风的典型表现包括突发语言功能障碍、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及麻木、视物不清 等。其中,“说不出话”常为失语或构音障碍的表现,提示大脑语言中枢受损;“嘴歪眼斜”则多见于面神经支配受累,表现为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通常为中枢性面瘫。这些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可伴随肢体麻木、视物模糊或平衡障碍甚至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为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早期识别能力,国际上广泛推广“FAST”原则作为初步判断工具。“F”代表面部(Face),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部不对称或口角歪斜;“A”代表上肢(Arms),测试是否存在单侧肢体无力或不能抬起;“S”代表语言(Speech),判断说话是否含糊、无法表达或理解语言;“T”代表时间(Time),一旦发现上述任一异常,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分夺秒送医。
研究表明,快速识别和反应对降低中风致残率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在社区、家庭及工作场所中普及脑卒中的核心症状与“FAST”识别法,不仅能增强公众自我识别意识,也为突发事件提供了及时处置的基础。早一秒识别中风,就可能多一分康复的希望。
二、把握黄金救治时间:中风急救争分夺秒
脑卒中具有突发性强、进展迅速的特点,其治疗效果与发病后的送医时间密切相关。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后3至6小时内为公认的“黄金救治时间窗”,尤其是在4.5小时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因此,一旦出现疑似中风症状,应立即启动急救程序,切勿延误诊治时机。
在识别出中风信号后,第一步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准确描述患者的症状、发作时间及当前位置。尽可能保持电话畅通,协助急救人员迅速定位和评估情况。切忌自行驾车送医或等待症状自行缓解,这种拖延极可能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在急救车到达前,应对患者进行初步现场处理。应引导患者平躺于安全环境中,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剧烈晃动或移动其身体,防止病情恶化。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安抚其情绪,但不建议其饮水或进食,以防误吸。严禁擅自服用降压药、扩血管药或通络药物等民间“急救偏方”,这些行为可能加重病情或掩盖真实病因,干扰后续医学干预。
送医过程中,建议随行家属或同事携带患者既往病史资料、用药信息及发病时的准确时间,这对于医院评估是否符合溶栓或取栓条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到达医院后,患者通常需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中风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决定具体治疗方案。
结语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生命与生活质量的急性疾病,其早期症状虽明显,却常被忽视。通过掌握“FAST”识别法,公众可以迅速识别异常信号,及时应对。一旦发作,必须在黄金时间窗内就医,才能为患者争取最佳预后。中风防治的关键在于“快”与“准”——快速识别、果断反应、科学施救。科普教育的持续推进,将有助于全民提升对中风的认知水平,筑牢健康防线,为降低致残致死率提供坚实保障。
(单位: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