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莫月华
说起健康,大家往往先想到心脏、血压、血糖,却很少有人把“脊柱”放在心上。其实,脊柱的健康和我们每天的活动息息相关:站着靠它,坐着靠它,躺着也离不开它。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如果脊柱出了问题,影响的不只是走路姿势,还可能带来头痛、四肢麻木,甚至器官功能紊乱等病症。
一根脊柱,撑起全身的平衡
脊柱就像人体的“中轴线”,从颈椎到尾骨,像积木一样层层叠起。它不仅支撑身体,还保护脊髓这个连接大脑和全身神经的“信息高速公路”。如果脊柱长期受压、扭曲或姿势不当,椎间盘容易突出,神经受压,轻则腰酸背痛,重则影响走路、控制排泄,甚至引起瘫痪。对孩子来说,影响发育;对老人来说,影响生活质量。
坐姿,是“护脊”的第一关
现代人最常“虐待”脊柱的方式,就是坐着——孩子写作业、老人看电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姿势又不对,脊柱哪能不受伤?
正确坐姿:双脚平放地面,膝盖与臀部平齐或略低,背部挺直,不靠在椅背上也能自己立住。电脑屏幕应与眼平齐,避免低头含胸。
孩子在成长阶段,如果总是趴着写作业、窝在沙发里玩平板,就容易驼背、脊柱侧弯。建议每坐40分钟,就站起来活动5分钟,甩甩手、伸伸腰。老人则要注意,久坐不仅影响脊柱,还影响血液循环,容易导致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可以在家中放个定时器,每小时响一次,提醒自己起来走动。
“低头族”,脖子最受伤
手机的出现,催生出了“低头族”这一庞大群体。无论是刷抖音的老人,还是看动画片的孩子,脖子总是向前探,像乌龟一样。别小看这个动作,低头看手机时,颈椎所承受的重量是正常站立时的五倍。长时间低头,不仅让颈椎过度劳累,还可能导致颈源性头痛、肩背僵硬、手麻等问题。
护脖小妙招:看手机时抬高屏幕,让脖子保持正直;每看30分钟,就把脖子轻轻往后仰几秒钟,做做“抬头望月”动作;晚上可以用热毛巾敷一敷脖子,缓解肌肉紧张。
睡姿,藏着护脊的秘密
你以为睡觉的时候,脊柱就可以彻底休息了?不一定。如果睡姿不对,脊柱整晚都在“吃苦”。正确睡姿是侧卧或仰卧,避免趴着睡。趴睡会让颈椎长期扭转,脊柱压力增加,早上醒来脖子僵、背痛,就是它在“抗议”。枕头高度也很关键,太高或太低都会扭曲颈椎。理想的枕头高度,是仰卧时能托住脖子,让脊柱保持自然弯曲。侧卧时,枕头能填满脖子和肩膀之间的空隙。老年人特别要注意床垫不宜太软,否则脊柱得不到支撑,腰背更容易酸痛。选择适度硬度、能支撑脊柱自然曲线的床垫,是“护脊睡眠”的关键。
简单三招,动一动也能养脊柱
猫牛式拉伸:跪地,双手撑地,吸气时抬头、拱背,呼气时低头、弓背,反复5~10次。可以舒展整个脊柱,适合孩子和老人。
靠墙站立:背靠墙站,后脑勺、肩膀、臀部、小腿和脚跟都贴墙,坚持1分钟。训练脊柱在垂直状态下的自然弯曲,提升站姿稳定性。
桥式运动:仰卧,屈膝,脚平放地面,慢慢抬起臀部,直到肩膀到膝盖成一条直线,保持5秒后慢慢放下。锻炼核心和腰背肌群,适合老人每日练习。
孩子护脊,从“习惯”开始
孩子的脊柱在发育期非常脆弱,一旦形成不良姿势,容易发展成“脊柱侧弯”或“驼背”,影响一生。家长最重要的,不是盯着孩子坐直,而是营造一个“护脊友好”的环境。书桌、椅子高度适合、书包不过重、提醒多走动、鼓励参加体育活动,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是给孩子一生的礼物。
老人护脊,从“动起来”开始
不少老人怕摔倒、怕疼痛,就越来越不爱动。但不动,脊柱就更容易僵硬,骨质流失加速,肌肉萎缩,反而更容易跌倒。适当的运动是老人护脊的“救命稻草”。太极、快走、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哪怕只是每天绕着院子走上十分钟,也比窝在沙发上强得多。如果老人已经有腰椎病、颈椎病,也不要轻易躺平。请医生指导下做一些轻度康复训练,远比长期吃药有效。
脊柱不是一天出问题的,也不会靠一天就能恢复健康。孩子的未来靠它,老人的晚年靠它,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也都离不开它。坐姿对了,动作对了,睡姿对了,每天多动一动,少坐一坐,脊柱自然不会抗议。别等到腰酸背痛才想起来护脊,从现在起,动一动,改一改,让脊柱活得更轻松。
(单位:崇左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