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足踝疼痛别忽视!这几种常见足踝疾病要警惕
2025-04-2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541

撰文/庞俏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踝作为人体站立、行走的关键部位,一旦出现疼痛,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可能是疾病的信号。以下这些常见足踝疾病,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足跟疼痛:日常活动易诱发,两类炎症最常见

足底筋膜炎:作为引起足部疼痛的“头号杀手”,它由足底筋膜长期反复牵拉所致。晨起或久坐后起身迈出第一步时,足跟和脚底深部会出现明显刺痛,活动后疼痛可能稍有缓解,但长期行走或站立后会再次加重。这类患者可通过“脚趾抓地训练”改善——将脚趾踩在垫子或毛巾上用力抓地,保持3秒后放松,每组12~15次,每天3~5组,能有效强化足底筋膜,减轻疼痛。

足跟脂肪垫炎:跑步过多、体重骤增、穿薄底鞋等因素,会让足跟脂肪垫出现局部渗出,引发无菌性炎症。疼痛集中在足跟正中靠后位置,无放射性,久坐或睡醒后着地时痛感最强烈,活动片刻后会减轻。患者需减少行走时间,选择厚底软底鞋,避免足跟脂肪垫进一步磨损,同时配合医生治疗控制炎症。

跟痛症还可能因跟骨后滑囊炎、跟腱炎引发。前者多由跟骨增生、过量运动或穿硬窄鞋导致,表现为足跟后肿压痛;后者因跟腱过度使用,常见于跑山者,伴脚踝灼热紧绷、小腿晨僵。

二、脚踝疼痛:运动损伤与退变为主,两类问题需区分

脚踝疼痛多与运动损伤、关节退变相关,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和踝关节炎是主要诱因,症状和应对方式差异明显。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常发生在踝关节创伤后,当脚踝极度背伸(向上勾脚)或跖屈(脚尖向下踩)时,前方或后方会出现疼痛,严重时伴随软组织肿胀,影响关节屈伸,导致无法剧烈运动。该疾病易被漏诊,需通过X光排查骨刺、MRI查看关节囊水肿才能明确诊断,轻度可通过休息、物理治疗缓解,严重时需关节镜下清理增生组织。

踝关节炎:分为骨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是退行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因软骨变薄、粗糙,骨头直接摩擦引发疼痛,上下坡或晨起时症状明显,晨僵通常持续10分钟以上;创伤性关节炎多有外伤史,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会出现关节畸形。日常需注意保暖,保持脚踝与小腿90度夹角以放松关节,疼痛严重时可借助外部工具固定,减缓关节磨损。

踝关节扭伤也需重视。急性多因踩空致韧带拉伤,外侧剧痛肿;慢性由反复扭伤或过度使用引发,伤关节囊韧带。急性按RICE原则处理,慢性靠理疗康复练习恢复稳定。

三、脚掌疼痛:运动与穿鞋习惯关联大,两种病症要警惕

脚掌疼痛常与运动强度、穿鞋方式相关,应力性骨折和跖痛症较为常见,女性和运动人群需重点关注。

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多在篮球、长跑、跳绳等高强度运动后出现,足背肿胀、脚掌疼痛,是足骨出现微小骨裂的信号。长期穿高跟鞋的女性,因脚部持续受压、无法放松,也易诱发该病。患者需及时调整运动方式或暂停运动,必要时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下肢支具固定促进恢复,避免微小骨裂发展为完整骨折。

跖痛症:前脚掌跖骨头处易痛,部分人前掌中间生厚老茧,中老年女性、瘦窄脚型者高发。年龄增长致足弓塌陷,第2跖骨受压大,缓冲弱。少活动、穿弧底鞋、修老茧可缓解。

四、其他潜在病因:代谢与骨骼问题易被忽视,需警惕

痛风:因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发炎症,疼痛突然且剧烈,常累及大脚趾、足踝等部位,夜间痛醒、关节红肿发热是典型症状,爱吃海鲜、喝啤酒的人群风险更高。若足踝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痛,需及时检测尿酸水平,通过药物控制尿酸、调整饮食缓解症状,避免结晶长期沉积损伤关节。

骨质疏松症:骨骼变薄弱会增加骨折风险,这种情况在老年女性中尤为多见。足踝是人体负重部位,一旦出现骨质疏松,不仅容易引发疼痛,严重时轻微外力就可能造成骨折。日常需重视补钙与维生素D,可通过牛奶、深海鱼等饮食或补充剂提升骨骼强度,减少足踝损伤概率。

(单位:东莞市高埗医院,省市:广东省东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