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刷牙时,牙刷上总是带着一点血丝,有时漱口水也会泛红。很多人觉得这是刷牙太用力、牙刷太硬造成的“小毛病”,甚至根本不当回事。但实际上,牙龈出血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一个警告信号,它背后隐藏的原因可能比你的想象复杂得多。
刷牙导致的出血只是表象
有些人的牙龈出血与刷牙方式有关,如果使用硬毛牙刷,或是刷牙力度过大,确实容易刺激牙龈造成出血。但这种出血往往是暂时的,只要调整刷牙习惯、选择合适的牙刷,通常会很快好转。然而,如果出血持续存在,哪怕换了牙刷、轻柔刷牙也没有改善,就要引起警觉了。这很可能不是“刷牙的问题”,而是牙龈本身出现了病变,甚至可能与全身健康有关。
最常见的原因:牙龈炎和牙周病
牙龈出血最常见的局部原因是牙龈炎,而它通常是由于牙菌斑积聚引起的。牙菌斑是一种附着在牙齿表面的软性沉积物,由细菌、食物残渣和唾液成分组成。如果长时间不清除,它就会引起牙龈红肿、敏感,稍有刺激就容易出血。
如果任其发展,牙龈炎可能进展为牙周炎,即俗称的“牙周病”。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牙龈,还会破坏牙齿周围的支持组织,包括牙槽骨。一旦牙周炎严重发展,牙齿就可能开始松动,最终脱落。
口腔卫生习惯不良是导火索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是牙龈出血的主要诱因。很多人刷牙时间不够,每次匆匆了事,也有人从不使用牙线或牙间刷,导致牙缝间堆积大量食物残渣和细菌。这些因素都会促进口腔内炎症的发生,使牙龈变得敏感、容易出血。不少人以为“没有牙痛就不用看牙医”,忽视了定期洁牙的重要性。实际上,即使每天刷牙,也无法彻底清除牙菌斑中的牙结石,长期下来会导致慢性炎症。
缺乏维生素也可能引起牙龈出血
除了局部口腔问题,某些营养缺乏也是牙龈出血的深层原因之一。维生素C缺乏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营养素对血管壁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如果长期摄入不足,血管会变得脆弱,牙龈就更容易出血。过去常见的“坏血病”就是由维生素C严重缺乏所致。现代人虽然较少出现严重缺乏,但如果饮食过于单一、蔬果摄入不足,仍然可能影响牙龈健康。缺乏维生素K也会干扰血液凝固功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刷牙时就更容易见血。
激素变化也会让牙龈“变脆弱”
女性在某些特殊生理阶段,更容易出现牙龈出血。比如怀孕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让牙龈组织更容易发生充血、水肿和炎症,形成“妊娠期牙龈炎”。这种情况在孕中期尤为常见,虽然是暂时的,但如果口腔卫生做得不好,就可能发展成较严重的牙周问题。青春期、月经期、更年期等激素波动期,也可能让部分女性牙龈变得敏感,稍有刺激就出血。
某些全身性疾病是背后“元凶”
牙龈出血并不总是口腔问题,有时也可能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早期信号。例如,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下降,口腔更易感染,牙龈炎和出血的风险随之增加;白血病、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病,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强,刷牙时轻微刺激就可能出血不止;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和其他部位频繁出血。如果出血同时伴随乏力、体重下降、瘀斑或反复感染,应尽早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系统性健康问题。
药物影响也不能忽视
部分药物会影响牙龈或血液系统,导致出血。常见的是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它们用于预防血栓,但也会延长出血时间,让刷牙时牙龈更容易出血。还有一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引起牙龈增生,使牙龈更加肿胀敏感,也容易出血。
面对牙龈出血,我们该怎么做
出现出血现象时,应先从改善口腔卫生做起:每天坚持早晚刷牙,使用软毛牙刷,掌握正确刷牙方式;配合使用牙线或牙间刷,清洁牙缝;每年定期进行洗牙,清除牙结石。如果牙龈出血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应尽早就诊,进行口腔检查,必要时进行系统性健康筛查。同时注意饮食均衡,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和K,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刺激。
牙龈出血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它可能是牙周病的信号,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外在表现。忽视它,就可能错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及时行动,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负责。
(单位:灵川县大圩镇中心卫生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