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老年肌少症补营养:蛋白质怎么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最好?
2025-04-2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537

撰文/邱丽莉

肌少症,被称为“沉默的肌肉小偷”,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骨骼肌量会逐渐减少——40岁后每10年下降8%,70岁后每10年下降15%。这种看似缓慢的肌肉流失,会直接导致老人走路不稳、稍动即累,甚至增加跌倒骨折、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而蛋白质,作为肌肉修复与合成的“核心原料”,是对抗肌少症的关键武器。但很多老人对“怎么吃蛋白”存在误区:有人认为“老来瘦才健康”,刻意少吃肉;有人习惯“早餐随便对付、晚餐集中补营养”。到底蛋白质该吃多少、怎么选、什么时候吃?这份科学指南为你解答。

一、蛋白质该吃多少?按体重算,分人群定标准

蛋白质的摄入量并非“一刀切”,需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体重精准计算,不同人群的标准差异显著,同时要警惕“摄入过低”的陷阱。

1.普通健康老年人

老年人的肌肉合成效率会随年龄下降,若仍按年轻人的标准摄入蛋白质,难以维持肌肉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九版)》65岁及以上健康老年人,蛋白质推荐摄入量已从过去的0.98克/公斤体重/天,提升至1.17克/公斤体重/天。

2.肌少症高风险或确诊患者

对于肌少症高风险或已确诊肌少症的老人,蛋白质需求需进一步提升。《肌少症膳食营养处方及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5)》明确建议,这类人群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2~1.5克/公斤体重;若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可在医生指导下提升至1.5~2.0克/公斤体重。

3.避免“过低陷阱”

当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低于0.8克/公斤体重时,肌肉流失速度会明显加快。很多老人因“怕胖”“怕胆固醇高”刻意少吃肉、蛋、奶,或因牙齿不好、食欲差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这些习惯都需及时调整。

二、蛋白质该怎么吃?选对种类,搭配有技巧

吃够蛋白质的同时,更要“吃对蛋白质”。优先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兼顾动物性与植物性来源,避开“劣质蛋白”,饮食不足时可科学补充蛋白粉。

1.优先选“优质蛋白来源”,两类都不能少

优质蛋白的核心特点是“必需氨基酸齐全、吸收利用率高”,能更高效地刺激肌肉合成,主要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两类,二者搭配食用效果更佳。

2.动物性蛋白

动物性蛋白富含亮氨酸——这种氨基酸是激活肌肉合成的“关键开关”,能直接提升肌肉蛋白合成效率。

3.植物性蛋白

植物性蛋白中的大豆及其制品,是唯一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的植物蛋白,每100克豆腐含8~10克蛋白质,可作为动物性蛋白的优质补充。

4.避开“劣质蛋白陷阱”

有些食物看似含蛋白,实则氨基酸不全、吸收差,还可能带来额外负担,需尽量避免:如加工肉制品,蛋白质含量低且含高盐、添加剂,会增加肾脏负担;精制谷物为主的食物长期作为主食易导致蛋白摄入不足。

5.特殊情况:饮食不足可补“蛋白粉”

若老人因咀嚼困难、食欲差、消化吸收弱,无法通过日常饮食摄入足够蛋白质,可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补充蛋白粉。

三、蛋白质什么时候吃最好?三餐均匀分配,拒绝“晚餐集中”

很多老人习惯“早餐与午餐凑合、晚餐丰盛”,这种模式会导致蛋白质“白天不足、晚上过剩”——白天肌肉缺乏原料合成,晚上身体无法完全吸收,造成浪费。科学的做法是“三餐均匀分配”。

核心原则:每餐摄入20~30克优质蛋白,能达到最佳的肌肉合成效果。

1.早餐:告别“碳水依赖”,开启肌肉合成

早餐是打破夜间肌肉“空腹消耗”的关键,需摆脱“白粥+咸菜+馒头”的碳水陷阱,加入优质蛋白:推荐搭配:1碗豆腐脑+1个鸡蛋+1片全麦面包,蛋白质含量约25克;注意事项:避免只吃主食,若老人咀嚼困难,可将鸡蛋做成蛋羹、牛奶换成酸奶,方便食用。

2.午餐:承上启下,储备活动能量

午餐需承担“补充上午消耗、为下午活动供能”的作用,蛋白质摄入量可略高于早餐,约30克:推荐搭配:瘦牛肉炒青椒+豆腐+米饭,总蛋白约27克。烹饪技巧:优先蒸、煮、炖,避免油炸。

3.晚餐:适量补蛋白,不增加消化负担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晚餐蛋白质不宜过量,以20~25克为宜,避免睡前腹胀:推荐搭配:鸡肉丸子汤+冬瓜+玉米,总蛋白约20克。时间建议:晚餐尽量在睡前3~4小时吃完,给肠胃留出足够消化时间。

4.加餐:两餐间“查漏补缺”

若两餐间隔时间长,或老人食欲差导致正餐蛋白不足,可在上、下午各加一次餐,补充10~15克蛋白质。

四、关键提醒:补蛋白要配合“运动+其他营养”

1.搭配抗阻运动

“光吃不动”会导致蛋白质被当作能量消耗,而非用于肌肉合成。抗阻运动能刺激肌肉纤维,让蛋白质更高效地转化为肌肉:

推荐运动:老年人可选择弹力带与哑铃训练、坐位抬腿、靠墙静蹲等,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

注意事项:运动前先热身3分钟,避免受伤;若患慢性病则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2.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D、B族维生素能促进蛋白质吸收与利用,缺乏会影响肌肉功能:

维生素D:每天需600~800IU,可通过“晒太阳+食物”补充——春夏季每天晒15~30分钟(暴露脸和手臂,避免晒伤),同时多吃蛋黄、海鱼;若血清25(OH)D<50nmol/L,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

B族维生素:参与蛋白质代谢,可通过全谷物、瘦肉、绿叶蔬菜补充,避免长期吃精制谷物导致B族维生素缺乏。

3.保证能量充足

当身体能量充足时,蛋白质才会用于肌肉合成;若能量不足,蛋白质会被分解为能量消耗,相当于“补了白补”。如何保证:主食一定要吃够,每天摄入约250克谷物,优先选择全谷物。警惕误区:不要为“控体重”刻意节食。

肌少症的预防与改善,从来不是“单一补蛋白”就能解决,而是“科学摄入量+优质种类+合理时间+运动配合”的综合管理。从今天起,让老人告别“早餐碳水依赖”“晚餐蛋白过载” 的习惯,把优质蛋白融入每顿饭,搭配适度运动,就能有效锁住肌肉,让晚年生活更有力量、更有质量。记住:肌肉是老年人的“健康宝藏”,早干预、早守护,才能远离肌少症的困扰。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第五人民医院(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省市:广东省佛山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推荐阅读
老年肌少症“三件套”:蛋白+维D+阻力训练
2025-04-21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