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范海燕 王泽惠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就像是“拦路虎”一样,常出现在患者面前,给患者的康复带来较大困难。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局部淋巴结被切除,导致淋巴液回流不畅,进而引发上肢肿胀。因此,处于护理一线的护士应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水肿情况,并在患者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提供科学指导,减轻患者痛苦。
一、究竟什么是上肢淋巴水肿呢
上肢淋巴水肿看似复杂,实则是因淋巴系统无法正常将上肢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回流排出,从而引发的上肢肿胀症状。淋巴系统(由淋巴管和淋巴结等组成)就像人体的“废水处理与运输系统”,能将组织间隙中过剩的体液、代谢废物等排出体外。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切除局部淋巴结,而淋巴结被切除后,淋巴回流的通路减少或受阻,导致淋巴循环不畅,进而引发水肿。患者常感觉患侧上肢沉重、酸痛、皮肤紧绷。以上均为淋巴水肿的常见症状,需及早发现并干预。
二、淋巴水肿的高发人群与风险因素
淋巴水肿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接受过多次外科手术且术中对淋巴结造成破坏的患者发病风险更高。此外,放射治疗、感染及手臂损伤等因素也会干扰淋巴系统功能,使其难以正常排出体液,进一步增加水肿发生或加重的风险。另外,日常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若患者长期缺乏运动或保持固定姿势,会对淋巴系统循环产生不良影响,间接提升水肿风险。因此,明确并重视相关风险因素,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开展预防与干预,提升康复效果。
三、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对策
(一)功能锻炼
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以功能锻炼为重要手段,需从术后早期开始,按护士的指导制定锻炼内容。早期可指导患者进行基础锻炼,如伸指、握拳、梳头、上肢抬举,同时配合肩关节活动练习。在锻炼过程中,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创面恢复情况,若创面恢复未达预期,可适当推迟该阶段功能训练的时间,避免因锻炼不当造成损伤。前期功能训练完成后,以术后1个月为节点,在术后1个月内逐步开展下一阶段的功能训练,例如借助适宜的功能性训练仪器辅助患者运动;针对肩关节,可使用肩梯、肩关节回旋训练器等器材,提升肩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的效果。术后1个月后,护士可逐步指导患者进行多种运动锻炼,如伸臂运动、扩肩运动、展臂运动、摸高运动等,以有效改善上肢淋巴水肿状况。
(二)恢复训练
对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医务人员需及早为其开展科学、合理的上肢功能康复训练,以促进上肢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最大程度预防水肿加重。在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时,需加强患侧上肢水肿的预防与监测,指导患者在床上开展适量运动,从腕关节、肘关节功能训练入手,多进行伸指、握拳、屈腕、屈肘等动作练习,加速上肢功能恢复。总之,护士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阶段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适宜的康复训练,以实现上肢淋巴水肿的最佳改善效果。
(三)健康教育
在护理期间,护士需引导患者主动配合完成术后康复训练,同时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在日常护理管理中,需详细向患者说明术后需重点保护患侧上肢,提醒患者术后避免搬运重物,尽量避免蚊虫叮咬、皮肤抓伤等情况。护士还需告知患者,康复期间避免患肢长时间下垂,也不要过度活动患肢,并正确指导患者掌握坐、卧、站立时的正确姿势,避免因日常姿势不当诱发上肢淋巴水肿。
从以上内容可知,当前乳腺癌发病率逐渐升高,结合乳腺癌手术的特点,综合分析并优化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患者术后健康、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需深入剖析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并结合护理相关的风险因素,对具体护理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将其应用于术前评估与健康教育中,为后续护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术后则需针对性制定功能训练、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详细的护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护理管理工作,为患者康复营造良好条件。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