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健
膝关节疼痛、屈伸时卡顿作响,很多人以为是劳损,却可能是半月板“桶柄撕裂”在作祟。作为膝关节内月牙形的缓冲垫,半月板对稳定关节、吸收冲击至关重要,而“桶柄撕裂” 是半月板损伤中较严重的一种,桶柄撕裂因撕裂形态酷似水桶的木柄而得名,常发生于年轻人运动损伤或中老年人退变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这种撕裂能自己长好吗?医生凭什么通过MRI(磁共振)判断该保守治疗还是手术缝合?厘清这些问题,不仅能避免延误治疗,更能帮患者选对康复方向。
半月板“桶柄撕裂”:为何自愈如此困难
半月板“桶柄撕裂”本质是半月板体部纵向撕裂后,撕裂的片段向膝关节中央移位。这种撕裂能否自愈,核心取决于撕裂的位置和血供。
半月板分为三个区域:靠近关节囊的红区(有丰富血液供应)、中间的红白交界区(血供中等)、靠近关节中心的白区(几乎无血供)。“桶柄撕裂”多发生在半月板体部,若撕裂范围局限在红区,且撕裂口较小、无明显移位,充足的血液能带来修复所需的营养和细胞,存在一定自愈可能。但临床中,“桶柄撕裂”常伴随撕裂片段移位,且多数撕裂会累及红白交界区甚至白区,这些区域血供匮乏,自愈概率极低。
年轻人运动时的扭转伤,或中老年人长期蹲跪、爬楼梯导致的慢性退变,都可能诱发 “桶柄撕裂”。这类患者常出现典型症状,膝关节内侧或外侧疼痛,屈伸时感觉卡住,上下楼梯时疼痛加重,部分人还会出现关节肿胀。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切勿寄望于养养就好,若撕裂片段持续卡压,可能损伤关节内的软骨和韧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MRI信号:解读半月板撕裂的透视镜
在判断半月板“桶柄撕裂”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向时,MRI通过不同序列的成像能清晰显示半月板的形态、撕裂位置及信号变化,其中信号分级和撕裂特征是区分保守治疗与手术缝合的核心依据。
MRI对半月板损伤的信号分级通常分为三级。Ⅰ级信号为半月板内点状或小条状高信号,提示早期退变,无撕裂;Ⅱ级信号为半月板内条状高信号,但未达关节面,属于中度退变,仍未撕裂;Ⅲ级信号为高信号贯穿半月板表面,提示半月板完全撕裂,“桶柄撕裂”就属于典型的Ⅲ级信号,且常伴随特征性表现如双后交叉韧带征(移位的撕裂片段在MRI上形似两条后交叉韧带)、半月板翻转征(撕裂片段向关节中央翻转)。这些信号特征不仅能确诊“桶柄撕裂”,还能精准定位撕裂范围。
保守治疗与手术缝合的边界
面对半月板“桶柄撕裂”,保守治疗和手术缝合并非二选一,而是基于MRI信号、症状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活动需求的精准匹配,两者有明确的选择边界。
保守治疗的适用范围较窄,仅适合红区小范围撕裂(MRI显示Ⅲ级信号局限于红区,撕裂口<1cm,无明显移位)、症状较轻(无关节锁定,日常活动不受限)的患者,或因身体原因无法手术的老年人。治疗核心是制动、抗炎和康复,急性期用支具固定膝关节2~4周,避免负重和剧烈活动,减少撕裂片段移位风险;同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外用消炎镇痛药膏,缓解疼痛和积液;炎症消退后,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增强膝关节稳定性,为半月板修复创造条件。
手术缝合则是“桶柄撕裂”的主要治疗方式,尤其适合撕裂累及红白交界区、伴随关节锁定、症状影响生活的患者,尤其是年轻运动人群。手术通过关节镜进行,医生会先将移位的“桶柄”片段复位,再用特殊缝线将撕裂口缝合。术后康复同样关键,缝合患者需佩戴支具6~8周,逐步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3~6个月后才能恢复剧烈运动;部分切除患者康复较快,通常1~2个月即可恢复日常活动,但需避免长期蹲跪、爬楼梯等增加半月板负荷的动作。
半月板“桶柄撕裂”的治疗是基于MRI信号的精准判断和个体情况的综合考量。红区小范围撕裂有自愈的希望,多数情况下需通过治疗干预;MRI的信号分级和撕裂特征,为保守治疗与手术缝合划清了边界;而及时就医、遵医嘱康复,是避免病情恶化、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对患者而言,了解这些知识,既能避免盲目等待自愈的误区,也能消除恐惧手术的焦虑,在医生指导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单位:山东阳光融和医院有限责任公司,省市:山东省潍坊市)